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一問

2009-04-17 6:38 am
何解八二三砲戰沒有實際死傷人數呢?

回答 (1)

2009-04-22 3:20 am
✔ 最佳答案
何解八二三砲戰沒有實際死傷人數呢?
答:據維基網頁內的資料,國共雙方各自宣稱的戰果如下。
雙方宣稱的戰果

中華民國方面宣稱,在一百餘次大小炮戰中,解放軍被擊毀野(高)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軍只損野(高)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雙方海軍18次大戰,國軍與共軍損失為2:108(含擊沉共軍機帆船86條);雙方空軍10次大戰,國軍與共軍損失為2:32。

解放軍方面宣稱,擊落敵機18架、擊傷19架;擊沉敵大小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國軍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國軍各種陣地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台7部,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軍中將以下官兵千餘人, 俘國軍飛行員3名。中華民國方面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餘員、民兵群眾218名。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金門炮戰為一場不求殺傷和佔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戰爭。目的是維持國共對峙的局面和交戰狀態,所以縱是雙方炮彈數目接近五十萬枚,但造成的傷亡數字卻相對較少!
尚有更多關於金門炮戰的資料和經過,請參考下列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7%A8%E7%82%AE%E6%88%98
1958年8月23日下午6時30分,震驚中外的金門炮戰爆發。炮戰在美國入侵中東黎巴嫩,美中“華沙會談”和美蔣進行共同條約談判的背景下發生,除涉及複雜的國際政治考慮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防止“台獨”的滋長,挫敗美國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
  北韓停戰協議正式簽字後,1954年12月2日,《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簽署。美國從“以台灣制大陸”,“以‘台獨’制國民黨”的考慮出發,在條約第6條對“領土”防禦的界定上有意含混,疏漏了金門、馬祖。此後,美國國會通過“福摩薩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在認為台灣本身受到襲擊時,可以派兵“防衛”金門、馬祖等離島,將是否捲入臺海衝突的戰爭決定權給予美國,美國參議院正式批准了《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金門、馬祖是台灣與大陸連接的臍帶,豈能輕易被人剪斷?兩岸本是一個中國,豈能被人套上“一中一台”?在這種情況下,祖國大陸以軍事行動對美國的意圖進行了牽制。第一次海峽危機爆發。1955年的3月24日,台灣“外交部長”葉公超宣稱:如果美國政府真正從事“兩個中國”的工作,並暗中進行類似安排,我們就不再視美國為我們的朋友和盟國。美國則拋出“劃中線”的設想,試圖在台灣海峽劃一條永久停火線。顯然,這種立場可為“台獨”勢力利用國際政治因素製造動亂提供便利。
  以“8•23”金門炮戰為標誌,第二次海峽危機爆發。從大陸的政治戰略看,第二次海峽危機是第一次海峽危機在戰略上的繼續,主要目的是“幫助國民黨守住金馬”,顯示大陸反對“兩個中國”、反對“一中一台”的意志與力量。從台灣的政治戰略看,“8•23”金門炮戰有多層含義,但在守住金馬,節制美國,遏制“台獨”這幾個關鍵問題上,與大陸是有共識的。
http://www.cns.hk:89/tw/thsp/news/2008/08-25/1359437.shtml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1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16000051KK023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