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Potato_sprouts.jpg/800px-Potato_sprouts.jpg
馬鈴薯
馬鈴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毛殼霉鹼,但一般經過170℃的高溫烹調,有毒物質就會分解。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鹼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馬鈴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馬鈴薯中毒事件發生。栽培馬鈴薯一般含生物鹼低於0.2毫克/克,一般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現象,相當於一次吃掉1.4公斤生馬鈴薯。hk=7009010402215
馬鈴薯儲存時如果暴露在光線下,會變綠,同時有毒物質會增加;
發芽馬鈴薯芽眼部分變紫也會使有毒物質積累,容易發生中毒事件,食用時要注意。
整個馬鈴薯的甙生物鹼含量,是以薯皮(以重量計佔20%)和薯肉(以重量計佔80%)的α-茄鹼含量和α-卡茄鹼含量的總和計算。至於薯肉檢測不到α-茄鹼和α-卡茄鹼,是以檢測限的一半數值計算。
[email protected] / dog_1996118 / lamhayley22005
2. 已發芽的馬鈴薯
在紅皮馬鈴薯樣本的芽部發現α-茄鹼和α-卡茄鹼的含量很高,分別達每公斤3500毫克和4100毫克(見表2)。
表2:紅皮馬鈴薯芽部和薯肉(以每公斤計算)的α-茄鹼和α-卡茄鹼含量(毫克)
品種
α- 茄鹼
α- 卡茄鹼
薯肉
芽部
薯肉
芽部
發芽的紅皮馬鈴薯
未檢出
3500
未檢出
4100
檢測限 = 每公斤10毫克
過去曾有因進食馬鈴薯而攝入大量甙生物鹼(例如茄鹼〔又稱龍葵素〕)引致急性中毒的個案,被誤診為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所有茄科植物都產生甙生物鹼毒素。馬鈴薯所含的甙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卡茄鹼,是由周皮的薄壁組織細胞和塊莖皮層產生。這些化學物對昆蟲和動物具毒性,用以保護植物免受捕食者侵害。一般而言,所有馬鈴薯塊莖都含小量甙生物鹼,薯皮和代謝活動較強的部分的含量則較高,例如芽眼。在變綠或壞的馬鈴薯中甙生物鹼含量較高,而芽部的甙生物鹼含量可以相當高。清洗、浸泡或烹煮都不能把毒素降低;茄鹹含量高的馬鈴薯在煮熟後有苦味,食用後會令咽喉有燒灼感。
毒性
新鮮且沒有損壞的可食用植物的甙生物鹼含量,一般不會引致中毒。不過,攝入大量甙生物鹼則會產生毒性反應。
急性毒性
甙生物鹼的急性毒性影響最令人關注。根據記錄,因進食變綠、損壞或已發芽的馬鈴薯引致攝入大量甙生物鹼而導致人類中毒(甚或死亡)的個案為數不少。按人類每公斤體重計算,如攝入超過2.8毫克甙生物鹼,便會出現急性中毒症狀。症狀可在進食含毒性的馬鈴薯後數分鐘至兩天內出現,較嚴重個案的潛伏期一般較長。
輕微中毒的症狀有急性腸胃不適,伴有腹瀉、嘔吐和嚴重腹痛。茄屬生物鹼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膽鹼酯酶活性有強烈抑制作用。多種生物鹼可以模仿或阻斷神經遞質的傳導,導致急性中毒。中毒較嚴重的人可能出現的神經系統症狀包括昏睡、反應冷淡、思維混亂、疲乏和視力模糊,繼而失去意識,有些甚至死亡。
甙生物鹼亦具有類似皂甙的特性,能破壞胃腸道黏膜的功能,導致出血。如胃腸道壞死的程度遠較抑制乙酰膽鹼酯酶活性的效果嚴重,足以引致死亡。
慢性毒性
由於缺乏有關馬鈴薯的甙生物鹼引致慢性中毒的數據,所以未能充分評估其最大無不良作用劑量,亦未能確定人體每日可容忍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