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入市場經濟的重要!

2009-04-16 3:52 am
幫我操下[國引入市場經濟的重要]

唔該灑!

急呀!!!!!!!!!!!!!!!!!!!

回答 (1)

2009-04-28 8:41 pm
✔ 最佳答案
選擇市場化體制的發展中國家並不鮮見,為什麼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及其發展能在短短30年裏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呢?我覺得這裡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東西,就是中國走出了一個自己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什麼是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對這種模式應該怎樣概括?已經有不同版本的各種說法。例如很多人都比較認同“漸進式改革模式”的說法。但是“漸進式改革模式”說到底,還只是在政策操作特徵上對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總結,更為本質性的東西還需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歷史上,很難看到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類似的案例。在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文獻中,也很難找到可以為中國市場經濟進行的嚴格學術論證。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力圖把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結合與相容起來,這就同以往任何市場經濟的模式大不一樣了。我認為,在這裡,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在市場化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放棄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方針,又堅持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國家經濟的控制力量和政府管理始終發揮主導性作用。這種模式可以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很顯然,這種發展模式既區別於中南美洲一些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又區別於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市場化道路,也與日本的所謂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不同。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模式中,當然是價格—競爭機制發揮重要作用,但同時國家經濟的控制力作用和政府管理的作用又特別強大。對此,國外學界帶有批判含義的觀點很多,所謂指稱中國是“權威資本主義”(Authoritarian Capitalism)的提法就是由此而來的。國內學界的批評聲音也不少,最尖銳的意見認為這種狀況並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我認為,問題可能不這樣簡單。
黑格爾有一個重要命題:一切現實存在都是合理的。在這裡,我想借用著名的“瓦格納定理”來對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存在合理性加以說明。19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發現,一個國家一旦全面進入工業化發展過程,政府經濟部門在數量和比例上都有一種擴大現象,公共財政將不斷膨脹,國家經濟力量和政府管理不斷強化……。瓦格納預言,這種趨勢作為規律性現象,將在未來50年—100年後仍然發生作用。對這種趨勢的原因,瓦格納講了幾個基本理由:大規模產業發展要求公共基礎設施發展擴大;市場競爭激烈要求公共福利項目增加;經濟壟斷力量活躍要求強化市場管理;工業化導致農村破產要求政府的全面幫助,等等。在“瓦格納定理”發表後,先後有若干著名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薩繆爾遜)用英國工業革命、二戰後美國的發展情況和60年代後英美德三國的比較發展作過經驗數據的驗證,結論是,儘管實際情況非常曲折複雜,但“瓦格納定理”的一般趨勢是存在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雖然建立了國家工業化基礎體系,但正是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改革,才撬動了中國工業化的全面高速發展。在這個新的發展環境下,瓦格納所講的國家經濟力量和政府管理不斷強化的種種情況,在中國也可以找到存在的根據。此外,中國還將長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城鄉協調與區域發展協調、國土資源與環境保護、建立創新型國家、國家經濟安全、控制龐大人口的增長、市場秩序的維護,以及謀劃全球發展戰略等方面的任務很重。可以說,“瓦格納定理”在中國存在的理由,可能更加充分。進一步考察就會發現,在改革開放後長達30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家主導的工業化高效積累。
——國家管理資源、能源產業與經濟穩定。
改革開放30年,政府運用強大的經濟組織力量,為市場發展提供了規模宏大、配套完備的公共產品,為中國經濟的持久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一種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好評價,不是學理的論證,而是發展成果的證實。僅以GDP計算的國家經濟總量為例,1978年擁有9億多人口的中國經濟總量按照當時匯率計算只有1350億美元,2007年則達到34110億美元,增長了25.26倍。在“金磚四國”的比較中,1990年中國的GDP只有3546億美元,是俄羅斯經濟總量的61.23%,巴西的76.12%,僅僅比印度多377億美元。2006年中國的GDP為26847億美元,分別是俄羅斯、巴西、印度的3.66倍、4.32倍和3.35倍,同德國並列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毫無疑問,中國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參考: 2008年09月09日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收錄日期: 2021-04-11 17:06: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15000051KK020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