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龍,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牠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
一般世俗的說法,
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
有翅膀的叫做「應龍」;
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
沒有角的叫做「螭龍」;
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
喜愛水的叫做「蜻龍」,
喜愛火的叫做「火龍」,
愛好鳴叫的叫做「鳴龍」,
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
這群龍當中,虯龍是龍的首領,
牠能發號施令,率領群龍興雲下雨,救助蒼生,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
「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
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器物上,見到牠們的蹤影吧!
http://www.1top.com.tw/images/new/25ss/dr/dragn.htm
這個網址上頭是畫稿上的造型。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讀音同「必細」,
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
」,只要看到石碑下方龍頭龜身的模樣就是牠,
像台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
背馱著碑文的「贔屭」﹔
高雄荖濃溪的六龜,近年有人做6隻背負石碑的烏龜,而這烏龜其實也是指「贔屭」。
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第二子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讀做「吃吻」,
外形龍頭魚身,喜歡站在屋頂高處張望,且因喜歡吃火、吐水,
所以在廟的屋頂、房子正廳大門前樑柱都可看到,被認為有鎮災的功能,可消弭火災。
通常在中國瓦頂建築殿脊兩端出現,口潤嗓粗而好吞,
也因為此,用來滅火最好,噴水、響號、吞火,與消防員的形象不謀而合。
螭吻有另一變種叫螭首,嘴大,可以吞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又稱為螭首散水。
「散水」,原來有出處。
第三子蒲牢,
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常常站在鐘上
性好鳴叫,所以被安排用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即是吊起銅鐘的那個環,
自然是當作擴音之用啦。
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
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
東漢班固〈東都賦〉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
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第四子狴犴讀做「必汗」,一名憲章,
形體似虎而有威力(一說好訟),個性喜好爭鬥,常見於官衙的門前,或在龍頭鍘、虎頭鍘兩側,或牢獄的大門上。
「陛犴」,個性十分忠貞,被憲兵隊視為象徵性的吉祥物;
牠好鬥的個性,更獲慣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商人青睞,
把牠忠貞的個性轉化解讀為能夠「守財」,有聚財能力,
所以時下不少購物頻道在促銷幸運寶石時,都紛紛標榜寶石上鑲有陛犴加持。
第五子饕餮算得上是最為人知的龍子,
但是大家通常只知牠是年獸,牠因好吃,所以都出現在古代的鍋蓋側邊。
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第七子睚眥,讀音「崖自」,喜歡殺戮,所以常環繞在刀柄上。
龍身豺首,個性剛烈,好殺好鬥,最適合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夠晒殺氣。
睚眦本身也是一個詞語,用來指怒目而視瞪起眼睛,驚驚。
第八子金猊(狻猊),音「酸尼」,
外型如獅,喜歡吞煙,香爐兩側最常看到牠們盤旋。
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即是獅子的古時叫法,喜煙好坐,
所以一般被雕琢成香爐腳,讓牠日日都可以吞煙吐霧。
第九子椒圖(椒塗),
是最小的龍子,也最自閉,
形體似螺蚌,常把自己捲成螺蚌的模樣,站在大門前。
一般寺廟門前都放石獅子,
但若財力不足,就會改用「椒圖」取代
若包括這九子在內,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運用於建築、器物的裝飾範圍,極為廣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
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龍首鱉身的黿
以及其他龍首人身、龍身人面、馬身龍首、龍身鳥首等等怪物,
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
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易經》上說:「雲從龍,風從虎。」
還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等故事,你必定耳熟能詳吧!
傳說龍生九子皆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定調,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
老二睚眥(讀做:ㄧㄞˊ ㄗˋ)
老三嘲風
老四蒲牢
老五狻猊(讀做:ㄙㄨㄢ ㄋㄧˊ)
老六贔屭(讀做:ㄅㄧˋ ㄒㄧˋ)
老七狴犴(讀做:ㄅㄧˋ ㄏㄢˋ)
老八負屭
老九螭吻(讀做:ㄔ ㄨㄣˇ)
另有說法是來自《升庵外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贔屭
老二螭吻/鴟尾
老三蒲牢
老四狴犴
老五饕餮(讀做:ㄊㄠ ㄊㄧㄝˋ)
老六蚣虫夏(讀做:ㄍㄨㄥ ㄒㄧㄚˋ)
老七睚眥
老八狻猊
老九椒圖
網路上流傳很多龍的九個孩子之所以在人間各有其職責的原因就如同九子到底是哪九個一樣,有很多種不同說法。
2009-04-16 12:33:23 補充:
其中比較有劇情的典故為: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
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2009-04-16 12:33:48 補充: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老大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
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
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2009-04-16 12:33:56 補充:
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李老師所說的那是因為龍爸爸懂得適才適性、因材施教的說法^^
李明進老師所說的九子即為《升庵外集》的版本 在此不按順序先從中挑三個做介紹
這個網只有龍生久子的圖片
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Fzh.wikipedia.org%2Fwiki%2F%25E9%25BE%2599%25E7%2594%259F%25E4%25B9%259D%25E5%25AD%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