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如岳飛字鵬舉, 孫中山字逸仙...
三國名將趙雲,字「子龍」,諸葛亮,字「孔明」,
加「字號」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給自已一個代表性的稱號,是有意思的 (但不同於綽號,綽號是別人給的),
古代衛生條件不好,因此,古人出生三個月以後,確定這個小孩能活下來,才由父親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長輩稱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簡省而來,通常是為了稱呼方便或表示親暱。成年之後入社會,就得另起一個名,這個「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字」,供平輩和晚輩稱呼。一般說來,尊稱、敬稱以及卑幼者對尊長者,要稱「字」;自稱、謙稱和尊長者對卑幼者,要稱「名」;平輩之間,除了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禮法稱名之外,一般要稱字,否則即是不禮貌的行為。民國以後,由於「名」、「字」分別代表一個人生長不同時期的稱呼,因此,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對於「名字」沒有太明顯的區別,便將「名字」連稱。
「字」通常由「名」衍生而來,因此不管是老師賜字或自取,字與名往往有一定的聯繫。一般說來,名和字的關係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一、同義互訓。這是說名與字的意義相同,或者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這個「亮」與「明」,當然是同義的。以此類推,孔子的學生宰予字「子我」,班固字「孟堅」,名字也都是同樣的意義。
二、反義相對。這是說名與字的意義相反,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像是韓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等,都是要人在進退、光晦之間,時時謹記其中的利弊,拿捏分際。
三、相關聯想。有些「名」、「字」並不一定相同或相反,而是有因果關係或連屬的關係。像是白居易字「樂天」,是取「樂天」才能「居易」的意思;而蘇軾字「子瞻」,則取憑軾(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來做扶手的橫木)瞻望的意思。
四、原名變化。這是單純把原有的名作一些簡單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不規則的。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檜字「會之」等,多半是加一個虛字或變易字型,就成為「字」了。
我認為你可以先想好一個字,到他長大後才告訴他,這樣是比較合禮節。當然現代社會,你可以當是一個別稱也可以。
我認為名當然由自己父親想是最好,而且最好和你的習慣外表性格興趣等相近便好。
他叫詩正。
字:詩的意思是是文學的一種
正普遍解為正中,公正,不偏
就我個人而言,詩,我想起詩仙李白,才情高超/氣韻飄逸的詩人,豪也。
取其同聲,思豪,思念這一位詩豪。更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的一個豪人。
文之,詩,文也。
只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