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共和國 (Republic)
(a) 或稱共和民主制、民主國或民國(republic),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家),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施行共和制的國家通常稱作「共和國」。
(b)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 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相對於帝國及王國,共和的特色是國家元首並非世襲的皇權,若元首的產生方式是以民主選舉方式選出,則是民主政體。
(c)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體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多有一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國家侵犯。如孫中山的「共和」觀念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d) 在實踐上,民主的概念未必是共和制所包括的。宣稱採用共和制政府形式也可能會有獨裁或極權政權的情形。
(2)帝國 (Empire)
(a)一般是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而且帝國稱號的使用一般需要國際上普遍的認同。帝國的國家元首在漢語中一般稱為皇帝,但也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沙皇等),在北非和中東還有稱萬王之王,這也是對於救世主的稱呼,隱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
(b)「皇帝」一詞在中國最早是由秦始皇使用的,而後為各朝代的君主繼承使用。藩屬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而中國傳統上,國號中並不會加上政體名稱,所以並沒有帝國、公國的稱謂。稱帝者,國家名稱會在國號前加上"大",例如清朝國號清,國家名稱便是大清國;稱王或封王者,在國號前則不能加上"大",只能稱作「國號 + 國」,如朝鮮王朝,國號朝鮮,國家名稱為朝鮮國,如稱王或封王者,在國號前加上"大",則被視為僭越。
(c) 英語中的 emperor 源自於羅馬時期,原意是統帥。羅馬帝國的君主通常還有奧古斯都及凱撒的封號,德國和俄國皇帝稱號則是來自於凱撒。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歐洲只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儘管這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d) 中東和北非常有使用萬王之王的稱號,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萬王之王首見於波斯的英雄居魯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國王之上,而本國則在王國之上。但在伊斯蘭教興起後,一般統一使用蘇丹 (稱謂)之名,以示國家間平等外交。
(e)當拿破崙獲得皇帝封號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隨之改稱為奧地利皇帝。普魯士國王完成德國統一後,則自封為德意志皇帝;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的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都是王國或公國,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