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民國的文人,尤其是那些因為廢除科舉緣故而失去投身政治機會的文人,為了謀生賺錢,很喜歡寫那些華而不實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這些都是愛情小說,而且是無內涵的愛情小說(類似西廂記,牡丹亭那些),當時候,愛情小說和武俠小說的地位很低,一般文人都視他們為通俗小說。他們眼看這些鴛鴦蝴蝶派小說在民國大行其道,害怕很損風氣,便走出來提倡罷黜這類著作。
再加上文人,尤其是愛好寫古典詩詞的,大多喜歡傷春悲月,「為賦新詞強說愁」。胡適提倡寫白話詩,不想文人再寫古典詩詞,更不想他們傷春悲月,尤其在那個動濫時代,他認為文人應多花時間在政治,民生上,而不是寄情於聲色中。
胡適提倡不作無病呻吟,其實和不仿古,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一樣,都是不想當時的人恢復舊時文人那種風起。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胡適希望有一個大的革新,要廢除那些古文和過時的制度,所以想文人以身作則,寫新詩,關心政治和民生,少去傷春悲月。
事實上,當時那些文人很喜歡把事情說得極度悲慘,是不是作無病之呻吟就要閣下對此的定義是甚麼,當中著名的例子有郁達夫和蕭軍。郁達夫的文章,大多都是十分悽慘的,如沉淪和采石磯,太慘了。蕭軍的更加利害,很久之前看了他和蕭紅合寫的一本小說集《跋涉》,他寫的那部分根本令人讀不下去,太慘了。
當時喜歡寫這種文章的作家,絕不止他倆,可能胡適見到這情況,覺得那些作品或有無病呻吟之態,所以希望文人可以樂觀點,少作這些悲慘的文章。
至於說此事同中國以前嘅古文運動(廢棄駢文)有無關連?
大凡出現一個文化改革,都是因為那時的文人覺得那文化出現了一些問題。唐宋的古文運動,是為了廢除魏晉那種侈糜,華而不實的文化風格,而胡適提倡不作無病呻吟之態,亦是希望藉此令文人改變以往傷春悲月的態度。關係上,可以說胡適的提倡是廢棄駢文的延續,它想進一步解決文人寫文華而不實,艱深難明的問題。廢棄駢文雖然令文運內容充實了,少了很多無謂的修飾。但畢業竟然用文言文寫,並不淺白。而且改革了後的古文仍喜歡用典,偶爾幾句對倫,華麗色彩仍然存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正是要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要求文章盡量淺白。要達到這目的,首先就是少作無病呻吟,多寫些針對事實的文章。不作無病呻吟,艷麗的字眼自然會少用了。若文章是針對事實而作,用字亦會較直接簡單。用字簡單了,文章自然較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