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於外匯資源短缺,中國一直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戰略以來,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沿著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培育市場機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轉變。1996年12月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對資本專案外匯進行嚴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外匯管理體制。1979年前,外匯業務由中國銀行統一經營。為適應改革開放以後的新形勢,在外匯業務領域中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外匯業務經營機制,允許國家專業銀行業務交叉,並批准設立了多家商業銀行和一批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設立營業機構,經營外匯業務,形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參與外匯業務的格局。1994年,中國對外匯體制進行了改革,實現了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了銀行結售匯制度,建立了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此基礎上,1996年又將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買賣納入銀行結售匯體系,並於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協議第8條款,提前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是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
自由兌換的最大障礙
之所以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莫衷一是,根源其實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當然就談不上什么投資職能,更遑論儲備職能了。
人民幣自由兌換為什么如此之難?韓志國表示,主要是兩點,一是開放度不夠,二是經濟承受能力弱。据悉,中國作為世
界第三大經濟体(2008年GDP30万億人民幣),對外貿易(當年外貿總額2.56万億美元)依存度卻高達58%左右,而對外貿易中使用的計价貨幣、結算貨幣几乎全部為外匯。
“對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時,才可以考慮全面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 陳昌智認為。
專家表示,人民幣能否自由兌換、能否成為國際貨幣主要取決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构,取決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因此,當我國的經濟總体規模足夠大、對外經濟的影響足夠大、對外依存度卻比較小時,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才基本具備。
貿然實現貨幣的自由兌換肯定不行。韓志國介紹說,俄羅斯盧布是自由兌換的貨幣,可是由于自身經濟規模過小,結果匯率的大起大落對本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把經濟体做大,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歷年重視引進外資的根源所在。“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不放松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主要就是擔心資本外流。” 謝國忠說。
匯率穩定意在人民幣走出國門
全球經濟危机深化以后,諸多國家為了刺激本國經濟,不惜采用本幣貶值的极端做法。特別是美聯儲宣布直接出手購買國債,美元貶值更是摳動了全球多個貨幣爭相貶值的扳机。但是,中國始終不為所動。
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今年3月份溫家寶在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稱,中國今年將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2005年匯改以來“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一貫立場,被“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所取代。
專家指出,人民幣匯率面臨的是一個長遠利益与當前利益、少予与多取的考量。匯率穩定的人民幣,短期來看,在貶值浪潮洗刷下,眼前肯定是吃了一點虧,急劇下滑的外貿數据事實擺在那儿。
但人民幣要取得和中國經濟地位相稱的貨幣地位,走出國門是必然趨勢。廣東金融學院金融系教授陸磊表示,儲備資產的貶值恰恰是人民幣崛起的最佳時机。他認為,一個沒有貨幣發行權的經濟主体,即使其擁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將永遠是一個看他人訂單眼色的加工部門,而不可能擁有發言權。
從貨幣互換到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國際化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15年前后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韓志國認為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