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一問 急!!...Help

2009-04-10 10:27 pm
請用點列式=]

一)在再別康橋中
1)第1段和第7段
2)第3段
3)第5段
分別用了甚麼抒情手法及說明作者抒發甚麼感情??

二)第2段至第5段,作者選了哪四種景物和活動來寫??作者用甚麼形容詞來描繪這些景物和活動??產生甚麼效果??

三)第3段,表現了作者心中對景物的哪些觀感和看法??

point form is ok!!
Thx a lot!!=]

回答 (1)

2009-04-16 5:32 pm
✔ 最佳答案
一)在再別康橋中分別用了甚麼抒情手法及說明作者抒發甚麼感情??
1)第1段和第7段

文末的三個“悄悄” 淡淡地表達了詩人貌似灑脫實則眷戀的情懷,使全文在一種極其柔美寧靜的環境中慢慢結束,回味無窮。

首尾用輕輕的我走了……和悄悄地我走了…… ,開頭輕輕的,是形容動作,表述作者剛來到康橋不為人所知,離開康橋還是不為人所知的一種理想破滅的哀愁,而結尾悄悄是指作者離開時的狀態,更表現出作者的不捨,反映了詩人情緒的脈絡。作為全詩情感的總結,和加深,比輕輕帶有更濃重的感情色彩。

第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常語序應該是「我輕輕的走了」;作者這一詞序的變化,就包含著對情態的強調。「輕輕的」三字不僅有全段中三次反復,把熱愛母校眷戀母校但恐怕驚動她的感情表現的十分細膩。而且前置句首,就突出了其中含有的戀戀不捨、依依惜別的心情。文末的三個“悄悄” 淡淡地表達了詩人貌似灑脫實則眷戀的情懷,使全文在一種極其柔美寧靜的環境中慢慢結束,回味無窮。

2)第3段 說明作者抒發甚麼感情?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生活。

三)第3段,表現了作者心中對景物的哪些觀感和看法??

3)第5段 (誇張法)

第五段,是全詩的高潮,「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尋夢,尋回那彩虹似的夢。「滿載一船星輝」,這是詩人理想的憧憬,他是多麼的激動和歡樂,他情不自禁地放喉高歌……但是夢畢竟是構,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告別是注定要的。

二)第2段至第5段,作者選了哪四種景物和活動來寫?作者用甚麼形容詞來描繪這些景物和活動?產生甚麼效果?

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景物,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
這篇再別康橋是寫景抒情的文章,詩中多次使用類疊以及頂真,形成了迴旋往復的節奏美感,一開頭的「輕輕的」,以及最後兩節的「悄悄的」,疊字不斷的重覆出現,真切的表達了他依依難捨的心情,一開怡就出現了三個輕輕的,代表了三個作別康橋的千頭萬緒,第二段中的夕陽中的金柳,表達了物我兩忘的情感,第三段中則是情景交融,景為青荇,情為我甘心做一修水草,第四段是寫清澈的潭水,如七彩的彩虹,舒發如夢的深情,第五段是寫泛舟(尋夢)內心豐收的快樂,第六段是寫離別在即,抒發落寞之情,第七段則再次的表達表面瀟灑,內心的依依不捨,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修水草!最能表現出徐志摩對康橋的眷念,再別康橋這首新詩每節行數相等,每行字數相近,每節一韻,押韻處相同,節奏相似,形成格律詩的效果。

〈再別康橋〉的意境:
這首詩優美的意境,主要呈現在徐志摩瀟灑離別,因為這反而襯托出他對那景的濃厚情感,那無可奈何的離別,牽動著詩人的心思,詩人只可睹物思情,為了不讓感傷包圍自己,詩中不願提離別之詞,好讓這淡淡的相離之詩,化為刻骨銘心的永恆。在這首詩,康橋早已幻化成了舊日情思的象徵,為了闡述這綿綿的思愁,詩人把客觀的景物融入主觀的感情,令人感悟到一種悠遠而又執著的意念在整首詩徘徊著,這種憂鬱和惆悵,縷縷的情絲,也印證了詩人的愛情信仰是如此的堅真和熱情。


收錄日期: 2021-04-28 17:4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10000051KK009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