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的由來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均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互傳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于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綴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窗花”。
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詳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花燈的由來【一】
花燈,又名"綵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滾滾,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台灣北部桃竹苗客家庄裏,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花燈的由來【二】
在中華傳統藝術的領域裡,花燈是一門相當富於巧思,又具古色古香氣息的藝術品。花燈的製作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它的雕琢精巧,也唯有中國人才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上元之夜,一稱元夜,又稱元宵,舊俗這一夜都有「張燈為戲」,所以古人稱之為燈節。
有關燈節的起源,相傳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都隱隱約約的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起舞,有一年忽然飄來一片浮雲,遮住天空,一時看不到天神,人們大為恐慌,各人拿著火把來找天神,從此以後,雖然看不到天神,人們依然不覺厭煩,年年點著火把來找尋天神,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風俗。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放燈」最早是用火把,火把古稱「燔燎」,祭祀神明都以它來照明。漢明帝時,道、佛二教鬥法,佛教贏了,漢明帝開始勒令上元點燈,以表示佛法大明。
後來不但上元放燈,就是中元、下元也開始放燈了。從此也才有所謂花燈這項民俗藝術的盛行。而提花燈從古以來也一直是中國孩童的童玩之一。
骨架材料
將桂竹劈成每支寬度約0.3公分、長約120公分或90公分最為適宜。將裡層及竹節部分削薄,成為竹蔑,竹蔑可塑性很強,曲直可任人手來擺佈。有時若圓圈太小無法固定,可借助蠟燭烤一烤,再沾水使其定型。紮竹蔑時可使用棉紙條,在紮時使用的黏劑以漿糊為最佳。
製作花燈、竹蔑通常有幾種基本的紮法
● 竹蔑呈十字形交叉的繞法:竹蔑呈十字形交叉的繞法:紙條由上往下繞,同一方向繞兩次,使紙條固定,每根竹子都要綁繞一次以上,反覆綁兩三次,將剩下的紙條約三公分長抹上漿糊纏繞於竹蔑上,注意盡量往旁分散。
● 方型式直角連接紮法:用手將要連接的那根竹蔑在三公分處用兩手壓緊,以大拇指做記號,靠近表皮,輕輕一折,竹皮留著,其餘三公分左右地方剝掉。用紙條在直角連接處綁兩圈固定。
● 圓形紮法:將竹蔑彎成圓形,大小可依需要來決定,交叉部份為全長的1/5,先固定、紮緊,再調整成自己需要的圓形,圓周交叉部分必須綁兩段,才能使其固定。
●水滴型紮法: 將竹蔑兩端向下集中,即成水滴狀,捏緊末端,紮緊即可。紮時末端需
留一至一點五 公分左右。
以上即為花燈製作的基本技術。只要各種技法熟 練,再懂得花燈組合的經緯交織,即可做出各式各樣的花燈。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4-06 10:30:48 補充:
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有照明之用,更可供玩樂,而其中花燈 便是一種富趣味的民俗藝品。每逢元宵佳節,各處紛紛懸掛着各式各樣的花 燈,琳瑯滿目,張燈結彩,故元宵節是名符其實的“燈節”。
2009-04-06 10:31:05 補充:
花燈的由來
可追溯至西漢時的元宵之說。公元前179年,漢武帝登基,恰逢農 曆正月十五,當夜月圓而亮,加上古時謂十五為上元,故定此日為元宵節。發 展至南北朝,元宵點燈的習俗興起,花燈亦隨之應運而生。此外,亦有說花燈 是源於漢明帝時道、佛二教鬥法,當時佛教盛行而道教式微,漢代諸帝便以點 燈來祭祀天帝,同時表示佛法大明。及至唐朝,唐玄帝規定元宵節前後三天為 “張燈日”,而宋朝更是花燈的全盛期;從此,元宵玩花燈便成慣例,流傳至 今。
2009-04-06 10:32:35 補充:
剪紙的發展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西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西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他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2009-04-06 10:32:51 補充:
戰國(西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2009-04-06 10:33:08 補充:
北朝(西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剪紙是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品。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剪紙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職業藝人則用一種特製的刻刀刻制,稱為“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