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街頭小食的由來

2009-04-04 7:49 pm
求以下元朗街頭小食的由來

雞蛋仔

2. 大菜糕

叮叮糖

3. 魚蛋

4. 蛋撻

5. 飛機欖

6. 紅豆糕

7. 鮮奶燉蛋

8. 砵仔糕

9. 臭豆腐

10. 碗仔翅

11. 菠蘿包

12. 糖'聰'餅

13. 糯米糍

14. 煨番薯

15. 炒栗子

16. 馬仔

17. 香蕉糕

18. 麥芽糖

19. 夾餅

20. 老婆餅

21. 糖不甩

22. 龍鬚糖

23. 白糖糕

24. 格仔餅

25. 煎釀三寶

26.章魚小丸子

27.燒賣

重有其他街頭小食既由來都要
plz=]

回答 (1)

2009-04-13 8:51 pm
✔ 最佳答案
叮叮糖
叮叮糖由廣東省傳入,到了六十年代,才被人發揚光大。而「傳統」的叮叮糖,是用一個書桌般大的鐵箱,放一個個像大波板糖形狀的叮叮糖,用類似鐵鎚的工具敲碎,變成一粒粒不同形狀的糖塊
碗仔翅
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俗稱「倒餿水」,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賣。今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沒有魚翅,卻有粉絲。
大菜糕
四五十年代,沒有楊枝甘露、芒果布甸的時候,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屋士多一定買到。當時的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衛生程度欠佳。現在也找不到了。
魚蛋
街邊篤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 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
蛋撻
蛋撻陪住我們幾十年,相信好多人小時候都梳過「蛋撻頭」髮型,可知幾深入民心。檀島蛋撻已有四十幾年歷史,由當年每個三毫子個賣到今日的$4個。檀島的蛋撻有128層酥皮,比普通的100層多,咬落果然特別鬆化香酥。蛋漿蛋味夠,又滑膩,最得人心是甜度適中。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熟。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麥芽糖夾餅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芽糖,夾兩塊餅乾來吃。近十多年都不見有小朋友吃這種小吃。
老婆餅
清末年間有個種冬瓜的農夫,因旱災失收而把妻子賣給大戶人家。他用賣老婆換來的錢做生意。並鑽研出以冬瓜茸做餅餡。命名為老婆餅
糖不甩
從前大多在過冬、團年才吃
龍鬚糖
原名銀絲糖,傳說是宋代皇帝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因為龍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層層似龍鬚鬢的糖絲,所以亦有龍鬚糖的稱號。
白糖糕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糖糕。
香蕉糕
小時家窮,吃不起矜貴的燕窩糕、雲片糕,只好吃香蕉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04000051KK004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