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解說... 請指示

2009-04-03 8:01 pm
菩堤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以上幾句的意思是什麼...?
是抱持什麼的心境?
該怎樣看待事物?
並試分析以上兩段意思上既分別?
謝謝你們.

回答 (5)

2009-10-28 3:12 pm
每個人怜悟佛語的意思都差不多,以下是本人見解
菩堤樹只是個代名詞,代表每個生命,每件事物.
由無樹到有樹只是一個過程,每天都在生長在變化
每個生命都在過程中吸取菅養生長,
人們要從生命中吸收經驗,看清事情的發展,做好本份.

如要解釋是很長很長的,只要怜悟第一句,其餘也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循環"的意思
2009-04-11 9:24 am
就是一個空字.
一切都是無明妄念.
苦難受, 要不執苦. 樂可以樂, 但亦不要執樂.
種種感, 種種心, 來去自如.
不是叫你見人危難, 覺一切是空的不去救, 生命都未脫離妄的苦, 你我他.
須要人間的關愛和幫助去令人心境開闊, 產生去自由去慈悲去智慧的空間.
但是不用去黏著痛苦的感受.
就像人發惡夢而恐極大叫, 你會搖他醒來. 不是因惡夢是虛有的便不用理他. 因為苦, 真的難受.
生命是一重重的妄念, 一重重的夢. 我們人互相搖醒. 直至每個生命都成覺者.
2009-04-07 5:14 am
色即是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網誌分類:修行文章分享 | 網誌日期:2008-08-28 10:12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句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言,大家聽就聽得多,可惜了解其意的人並不多。這一句話,可算是佛法的重要思想。這句話無論在哲學、修行層面,抑或是在科學的角度,也是世間的妙理。
    先略略解釋這話:「色」不是塵世間所指的色情、男女之事,也不是顏色的色,而是指實在的、佔空間的、能阻礙的,也可解作物質;「空」不是空氣、空間、空白,而是指不實在的、虛無的。
    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常住寂靜、永恆不變的(除了自己的心和因緣果報)。例如木板,割碎了它還是「板」嗎?再比如鐵劍,熔了它還是劍嗎?又再舉例「高大的」人,他老了以後、病了以後、死了以後,還是高大嗎?就算是快樂、痛苦,過了以後也不是快樂、痛苦。所謂的感覺感受,也有消失的一天。再說粒子(物質的基本單位),例如錫原素,只要我們用粒子加速器將其原子結構改變,它也可變成金原素(所以點石成金絕非幻想)。我引了這麼多例子,就是想說: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我性、實在性、永恆性,那就即是不實在,與「空」無異。故此,我們不應執取任何事物,一切只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單如此,《金剛經》對於「空」有詳盡的解釋,是開悟必讀的經書。
    先離題一說,當今地球最舉足輕重、最有影響力的理論,無疑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它們被廣泛地應用於宇宙探究、機械運作、電子工程等等方面,雖然我們不認識,但日常生活中不少東西都應用上了。前者涉及宏觀的物理學,後者涉及微觀的物理學。科學家正努力將兩者二合為一,只望將來可成事。
    為什麼我說這些似乎無關的話題呢?且看下文吧。「物質不異能量,能量不異物質,物質即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質」,此話怎講?這焉不是「相對論」的質能方程式——E=mc2——嗎?沒錯!E是能量;m是物質;c是光速。所以此話是說:物質是能量、能量與物質不異,這也正是《心經》那名言的另一種解釋。物質「算是」實在的,所以是「色」;能量不能捉摸的、虛無的,所以是「空」。你說這解釋是牽強附會嗎?我絕不認同,因為在其他經典中,還有無數的當今尖端科學理論,甚至是超時代的多元空間、難以淺解的宇宙論。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年中,說的不只是佛法——覺悟的方法,還有心理學、修行學、人類學,甚至是超時代的科學!難怪孫中山先生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而梁啟超先生則說:「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至於菩提樹呢........

意思類同...見其他師兄解說吧...末學學淺.........

佛法的精髓..在於「空」.....


以下選自金剛經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2009-04-04 2:12 am
菩堤本無樹
菩提: 是修十善道 / 六道波羅密,發大慈悲願得出智慧。
智慧不會是實物的"樹"。
明鏡亦非臺
明鏡在這句上是代表,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有佛性亦是正知正見,是反映出物件,不過以我個人覺得:明鏡形容"觀"時正知正覺都是不該當。anyway,上手大概想說心如明鏡,一見觀知。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好簡單講了,根本無有物質的東西。但都要了解上手這句上手好像"時常勤打掃",什麼.....我忘了,不過其實都離不開" 不二 "正能力和負能力都是由心而來,2者都無分別,看各下如何取決。

個人意見不可作準,有不明最好問老師,對 "心經 "有興趣者,本人介紹"一行禪師"的書 ,會看到" 心經 "的精彩現代版和如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身體亦是心,心亦是身體。

阿彌陀佛

2009-04-03 18:17:18 補充:
菩提: 是修十善道 / 六道波羅密,發大慈悲願得出智慧,修戒,定,慧而得智慧。

2009-04-03 18:18:28 補充:
當然上手說打掃,是不明" 不二 " 。

2009-04-03 18:19:10 補充:
正能量和負能量 << 力是打錯 sorry
2009-04-03 8:15 pm
這來自於釋尊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覺悟 所以印度至今還將



菩提樹視為聖樹 然而釋尊在菩提樹下證道 得大覺悟 並非因為此



樹 所以此故事傳到中國後 明瞭他故事的人便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簡單就是說 無需庸人自擾 也是禪語中的 萬法皆空



當一切都是空 煩惱也並非煩惱 但 真的都是空嗎? 並不是的!



所謂的空應該說是 當我們對事物本質瞭解 體認之後 來去便是自



然 又何必對其產生各種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情緒?



就如 人來說吧!人是動物的一種 終將一死 但人 往往將自己看的



太崇高 太高尚 太尊貴 太聰明 太智慧 當自己不可一世的心產生後



往往是最脆弱的 恐懼常常是因為不瞭解



當瞭解後 恐懼就會減少或消失 其實我各人認為 佛教是很好的心



靈教學 但許多現代人 將其說的神話 造成是宗教的態度去認識佛



教 甚至為了一條路的不同 大罵出口 毀謗他人 漫罵 可是 大家的



路起點終點說到底都是一樣的 只是用的方法不同罷了



心中無事(無罣礙無煩惱)便是貴人



無樹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
貴人無事是貴人,無事是貴人,無事是貴人



無樹菩提本無樹 貴人無事是貴人 這兩句可以說是參詳參透覺悟



的意味 後面 菩提本無樹 無事是貴人 是肯定 也可以說是告誡勸



說這道理而加重詞意



這樣的編制在文學中也常見唷!


色即是空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是 空 , 宇 宙 中 的 森 羅 萬 象 , 從 日 月 星 辰 到 草 木 蟲 魚 , 一 切 的 一 切 , 都 是 色 相 , 而 色 相 的 背 後 所 蘊 含 的 真 理 就 是 空 , 所 以 有 即 是 空 , 也 就 是 〝 色 即 是 空 〞 。 此 句 是 從 前 句 〝 不 異 〞 推 演 而 來 。 〝 不 異 〞 就 是 〝 等 於 〞 , 〝 等 於 〞 就 是 〝 即 是 〞 。 故 不 論 正 說 、 反 說 , 都 是 在 在 說 明 〝 緣 起 性 空 〞 的 真 義 。
---------------------------------------------------------------------------------------------------

空即是色

色 可 以 解 釋 成 人 身 的 〝 色 蘊 〞 , 這 是 以 自 身 的 觀 點 來 觀 察 , 那 麼 應 用 於 此 四 句 , 即 可 還 原 成 〝 色 蘊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蘊 , 色 蘊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蘊 〞 。 而 推 演 出 來 的 話 , 則 〝 一 即 一 切 〞 , 所 以 也 可 以 把 這 四 句 推 廣 成 : 〝 色 相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相 ; 色 相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相 。 〞 所 以 心 經 的 結 構 相 當 嚴 謹 , 佛 陀 先 善 巧 的 教 導 我 們 從 最 近 的 色 身 觀 察 起 , 而 如 果 我 們 明 白 了 色 身 的 本 質 是 空 , 那 麼 就 容 易 明 白 其 他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 也 一 樣 是 空 了 。 所 以 佛 陀 是 最 偉 大 的 教 育 家 , 把 宇 宙 至 深 的 道 理 , 用 最 顯 淺 的 例 子 生 動 的 開 導 啟 示 我 們 , 真 是 令 人 讚 歎 !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2: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03000051KK003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