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你同意嗎?

2009-04-02 6:21 am
「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你同意嗎?

回答 (5)

2009-04-14 3:15 am
維基: 虚无主义(Nihilism)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人类的存在意义、目的:
佛教對人生是特別注重的. 因為人間是最能修法的. 人間是有最大程度的進步和淪落的空間的. 人間是共同修行的學校.
最本质价值:
佛教非常注重慈悲. 而慈悲是種肯定生命價值和尊重生命的態度. 與虛無相去甚遠.
可理解的真相:
佛法指出生命和現像......物質, 感覺, 心念.....是沒有永存不變的本質, 一切是無常相續. 事物的本質...原是空的.
空相, 是可理解的最終真相.
( 相對論裡指出時,空,能,質,可轉換. 即是它們的本質是空的, 無常的. 時,空,能,質的顯現, 是它們當下之'相'. 不是永遠不變的本質.那相對論又是否虛無主義呢?)
2009-04-11 6:58 am
這證明你對佛教的了解太少了
這難怪,可能你太年青了
當年孫中山年青時亦曾經到寺廟打爛佛像
更與哥哥孫眉發生爭執
但到老年時,在其"軍人精神教育錄"
也讚揚佛教"以犠性為主,救濟眾生"
又說: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學是哲學之母
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
之前一個這麼反佛的大人物,
後來為了甚麼會講出以上的話呢
這個答案,只有你去深入了解佛教之後,別無他法啦
2009-04-03 11:16 pm
若果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就不會有一個國家定這教為國教,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國民九成是佛教徒,寺廟的角式是慈善救濟及教學的。
若果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就不會有那麼多東南亞國家將佛教定為主要的宗教,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等國的國民是佛教徒的佔九成以上。
若果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現世就不會全球都受佛教的影響。
1. 印尼是回教國家,但受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影響,印尼將一條本來是臭名遠播的河改命為慈濟河,因為慈濟人動用當地佛教徒及其他宗教徒將臭河清理,幫回教社區重建,使回教社區長老都對佛教出家人行佛教的合十禮儀。
2. 伊斯蘭教有一個習俗,做了件大事就以牲畜祭祀真神,但因為佛教幫助該教社區起大愛屋後,佛教徒需要尊重生命,原是一場宗教教義之爭,卻因佛教徒堅持尊重生命的理念,而令伊斯蘭教徒放了牲畜一命,不去祭祀真神一次。
3. 非洲一個小國家發生種族衝突,黑人抬頭,白人受到迫害,佛教慈濟派員遠赴該國,既救濟黑人,也救濟白人。這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的落實。只要有需要,菩薩不理是黑種人還是白種人,都施與救助。
4. 亞太地區的骨髓庫在亞洲是首屈一指的,而這個骨髓庫是由佛教慈濟基金會運作的。
5. 佛教教義的核心是苦集滅道,人生是苦,但有原因的,有方法滅苦,滅苦後就得樂。成千上萬的人都因佛教這教義而重尋找出積極生命的意義,因為佛教雖說人生是苦,但更重要是有滅苦的方法,菩薩甚至是緣苦眾生度眾生,若果佛教教義是一種虛無主義,佛教何能在世界各地都在發展?
世界得以和平,只能依靠佛教教義,因為佛教的教義,核心是慈悲包容與智慧滅苦為主,世界至所以紛亂,正是人心處在貪瞋痴的結果,執取而不能捨,佛教徒增加,才能救濟人心及淨化世界。
唯有佛教才可包容其他宗教,因為佛教教義是一種包容主義。
2009-04-02 7:53 am
.
在佛教思想上來說,雖係無或空,另一個思考方式「緣起」,空,佛教講的是「自性空」,宇宙現象及事物都不是自生,獨存.常在的,任何事物都需靠其他物質或關係而形成,一切現象都是依緣而起(緣起),須依附外緣不會有本來「自性」的存在,這就是宇宙現象的本質「自性是空」「本質是空」。 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形成的現象, 依外緣而形成--“ 緣起 ”。

但又強調緣起當下即係性空的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 沒執於有. 也沒執於空。
「佛陀離於兩邊而說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或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即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任運自如。這種中道的般若智慧, 才係佛教真理.
故唔係頑空的虛無主義。
.
2009-04-02 6:24 am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1]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2]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裏,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大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印度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 「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3][4]唐朝留學印度的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樣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五天」。)依據《吠陀》聖典,「原人」(參見《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在創造人時,婆羅門是從口生,剎帝利從肩生,吠舍從腹生,首陀羅則從足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了聖雄甘地等人的改革,種姓制度仍在印度社會有很大影響。


[編輯] 非婆羅門思想
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阿耆多派:他們認為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具有唯物論的思想,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
散惹夷派: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說,認為哲學辯論,得不到最後的解答和知識,是一種主觀主義學派;
末伽梨派:主張沒有業報,一切修行都徒勞,只要經過很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不蘭迦葉派:也是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慾;
波浮陀派: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便是死亡,爾元素永存,具有唯物思想;
尼乾子派: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嚴禁祭祀,嚴格地不殺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戲稱為裸行外道,後來發展成為耆那教,在現在的印度,仍有一定的影響.
希望help到您!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28: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01000051KK017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