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公元618 李淵建唐(618-907),定都長安。
公元626 玄武門之變發生,太宗繼位,貞觀之治始。
公元627 玄奘赴天竺取經,於645年歸國。
公元630 唐大破東突厥,太宗獲四夷尊為「天可汗」。
公元631 日本遣唐使開始來華
公元683 唐高宗死,中宗繼位。次年武后廢中宗,立睿宗,臨朝稱制。
公元690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周,定都洛陽。
公元705 武則天病危,中宗復位。
公元710 韋后殺中宗,睿宗子隆基平亂,睿宗復位。
公元712 睿宗傳位於子隆基,是為玄宗,開元之治始。
公元755 安祿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755-763)始。
公元756 安祿山稱帝;玄宗出走四川;肅宗於靈武即位。
公元763 史朝義敗死,安史之亂終。
公元783 涇原兵變發生,唐德宗出奔奉天。
公元835 甘露之變發生,文宗被宦官幽禁。
公元875 黃巢起事,後攻入洛陽、長安。轉戰十年始敗。
公元907 朱全忠篡唐,唐亡。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裏矣。”1
“唐人街”這詞見于1872年。那一年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有:“金山爲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爲‘唐人街’。建立會館六處。”1887年,王咏霓在《歸國日記》中也使用了“唐人街”:“金山爲太平洋貿易總匯之區,華人來此者六七萬人,租屋設肆,洋人呼爲唐人街。六會館之名曰三邑,曰陽和。”王咏霓的這句話與志剛的差不多。在這之前,王可能看過《初使泰西記》,因此,他在這裏沿用了志剛的“唐人街”。“唐人街”是粵人華僑自創的名稱。
“唐人街”其實不是街,而是城。1875年,張德彜在《歐美環游記》中就稱唐人街爲“唐人城”。張通英語,英語稱唐人街爲 Chinatown。其實,在這以前,張德彜更爲直接,他將 Chinatown 直譯爲“中國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國,即越南交趾國……再西北距四十餘裏,有‘中國城’,因有數千華人在彼貿易,故名。”
“中國城”後來一直有人在用,如1930年蔡運辰《旅俄日記》:“飯後再赴旅館,新章五時亦至,候餘甚久,公事畢,同游中國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墻高底,完全華式,華人名之曰中國城。”今人李歐梵有一篇有關唐人街的隨筆,題目就叫《美國的“中國城”》(1975年),文章說:“唐人街是老華僑的溫床、新華僑的聚會所。也是美國人眼裏的小中國。也許我們應該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乾脆稱它爲‘中國城’(Chinatown),可能更恰當一點。”
但不管怎麽說,現在“唐人街”還是要比“中國城”常用。
又記:最近又有新的發現,1901年,康有爲游印度,在其《印度游記》中有一段關于“支那街”的描述:“印人呼中國人爲支那,故名支那人,所居曰支那街,是街道既穢窄,與印人雜居,而各館終日聚賭,以爲正業,公館抽其羨爲公費,公館既有公費,則各招呼其鄉人,而視异邑人如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