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的結構,設計和資料

2009-03-30 6:38 pm
要做project呀 大家幫幫手 俾有關滙豐的設計 的資料我丫 thx

回答 (3)

2009-03-31 12:36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buildings/Hongkong_and_Shanghai_Ban.html
設計圖, floor plan, 3D model. & ref.

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0501/Default.aspx
Norman Foster 公司網站 對HSBC的介紹. 有movie.

http://en.structurae.de/structures/data/index.cfm?ID=s0000037
建造資料 & ref.

http://www.hb2.tuwien.ac.at/dbase/ddb/ddb_architect_project_list.php?id=115&mid=247
結構圖

http://www.hsbc.com.hk/1/2/about/chinese/home/unique-headquarters
HSBC 介紹總部大廈特色 & 數據資料

呢d比較一手ge資料, 應該夠應付普通ge project.

2009-03-31 4:20 am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需時6年時間。整座建築物高180米,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著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桿,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 。每根桅桿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樑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桿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桿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銅獅





中環總行門前的銅獅子置放在總行門前的這兩頭雄獅,張嘴吼叫的是「史提芬」(Stephen),此名得自1920年-1924年的香港總行總司理史提芬(A. G. Stephen),而鑄造銅獅也來自他的倡議。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Stitt),是當時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 H. Stitt)的名字。





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於1935年落成時,滙豐仿照上海滙豐銀行大樓門前也擺放兩尊銅獅,並以上海的一對銅獅複製鑄造了兩尊同樣的獅子,安放於香港總行門前。 在1942年日軍攻佔香港後因物資緊張,日軍曾試圖將港滬兩地的銅獅運至日本回爐取銅。香港的兩尊銅獅連同維多利亞女王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昃臣(Sir Thomas Jackson)的銅像被運至橫濱,存放於碼頭倉庫,準備熔為軍火材料。1945年日本投降後,兩尊獅子被美軍發現,在麥克阿瑟命令下運回香港。當第三代總行於 1978 年拆卸重建時,兩隻銅獅被安排擺放在對面的皇后像廣場,直至1985年第四代總行落成為止。





銅獅子每隻重2250磅,擺放在香港的是第一對複製品;第二對複製品在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 London)的滙豐集團新總部大廈門前;第三對複製品則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於1997年獲得前上海滙豐銀行大樓的使用權後,照原樣鑄造了兩尊新銅獅置放在原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曾希望將原品移回銀行大門前,後經協商,由浦東發展銀行出資重新鑄造,在仿鑄造過程中,出於對歷史的尊敬,原日軍破壞的鋸痕也一併保留呈現。





原件其中一隻張嘴吼叫的「史提芬」在上海外灘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中展覽。原件另外一隻「施迪」則存放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設計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需時6年時間。整座建築物高180米,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大廈建造時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都是預造的,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著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樑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杆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杆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2009-03-30 6:51 pm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英語: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大廈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亦接近港鐵中環站。其註冊地址為「皇后大道中1號。
第一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其實是位於獲多利街(現稱銀行街)以及皇后大道交界的獲多利大廈,在1865年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租用,當時皇后大道仍為海旁。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決定購入該地皮。
第二代總行大廈於1886年落成,大樓前後部分的設計迥然不同,似由兩幢風格不同的建築物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主,屬維多利亞式設計;面向德輔道的一邊則採用一系列拱形走廊為主。其後於1933年起,該大廈再進行重建,並使用了部分舊香港大會堂的原址,並於1935年啟用,設計屬芝加哥學派。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當時是遠東規模最大的建築物。有指它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香港日治時期,曾經被用作政府總部。
隨著戰後經濟發展,建築物已不敷應用,所以由1983年首季起重建,並於1986年4月7日落成啟用(而總行則暫遷往華人行)。這座第四代的總行大廈耗資52億港元重建,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及首幢耗資10億美元的大樓。
設計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需時6年時間。整座建築物高180米,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大廈建造時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都是預造的,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著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樑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杆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杆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收錄日期: 2021-04-19 14:04: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30000051KK003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