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西泠印社社員諸賢書》係邊個作架?

2009-03-24 6:34 am
《告西泠印社社員諸賢書》係邊個作架?

回答 (1)

2009-03-24 10:15 pm
✔ 最佳答案
《告西泠印社社員諸賢書》作者是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盦!!!
參考:http://www.mebag.com/paper/paper44.htm

七、結語
  一直想嘗試著寫篇具有深度探討的文章,但每日工作、讀書交錯,學校作業,網站站務等等,剩下空餘時間實在無多,已經避免許多無謂的交際應酬,有時幾乎獨來獨往,為得是求得更多自我的時間。整理資料是自己的興趣,有時心血來潮,便開始找資料、歸類,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專心忙於一件事,其餘的事也就耽誤,不然就草率做完。一直的工作,熬夜不休息.. 事情完畢後,可能得要數天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不過最後看到作品完成,一切的勞苦付出也是值得。
  專注篆刻創作之餘,也反覆思考,如何於當代中與眾人不同?某日上網瀏覽某書法網站中的討論版,其中一篇說道:《美術報》11月10日10版登載了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盦的《告西泠印社社員諸賢書》。那文中說"中國篆刻到吳昌碩為止斷層了。吳昌碩以後可以淩駕於歷史名家的作者,一個也沒有。乍看之下,頗為印壇中篆刻家叫屈,但我沈靜一想,何謂「大師」?現代的書籍記述過去歷史的人物,尤其是藝壇上的藝術家,大多是"褒"多於"貶"。年代越久遠的藝術家,越得喜愛,越受讚揚?由於過去的歷史不能再重複,且藝術以「稀」為貴,只要過去曾有過,而現在沒有再創新,就無法為人所重視。一話即可概括:藝術史中的「傳統」精神,就是追求「創新」9。 目前認為是「大師」級的藝術家在當時的人們來看,也不見得受到重視,東晉的"顧愷之"便是一例。但要在當代就讓人稱喻為大師,應該也算"不容易"吧?
  除了創作之外,應該得應用其他方法或技能來轉換篆刻藝術,2000年成立的篆刻網Online正是這個想法下誕生的,曾於網站企劃書中提到:「所有藝術中例如:油畫、水墨、書法等。都不太勢合於網路上展示,因為網路其實還是透過電腦螢幕(未來就是電視)即使是超大29吋、甚至34吋螢幕來展現作品,還是無法以"等比例"就是1:1的來給觀者直接的接觸感受。而篆刻則能,只要透過掃瞄機,每方印都能精準的呈現在每個觀賞者的眼前,即使放大也無彷。因為單獨一方印石不可能超過螢幕的寬度。所以篆刻藝術是最能利用網路來推展的一項藝術之一」。網站的成立對於篆刻創作的幫助雖不大,但對於篆刻藝術的「推廣」,必定有其效果。網站每天瀏覽的人數約在60~90人之間,論宣傳的的效果,首推"電子報"的發行,每次3000多份,累積之下,發行量也相當可觀。(累積發行量已突破10萬份)
  電子報除了介紹印學知識,其實最想寫的,還是電腦網路資源的應用方面的文章,目前提供搜尋的入口網站,搜尋的目標太大,每日成立的網站多以萬計,大大小小,個人網站、公司網站等等,實在無法正確的查到資料,猜測未來的搜尋界面應會朝向「專業」的經營,所謂專業是只專業領域會有一個獨立的搜尋網站,以後,要醫療知識的,就到醫療的專業搜尋引擎。藝術的,就到藝術那找。專業搜尋網站本身也必須擔負登錄網站的合法性,或資料的正確性,也要定時的更新網站資料,須有寧缺勿濫的作法。相對的,此類網站經營成本必定不低,如果可以以"財團法人"的方式經營,民間,政府,學術單位等多方的支援下,或許能持續永久的經營?

  篆刻藝術與電腦網路應用結合的部份,仍積極的探討,嘗試。翻開中國美術史,都可見到幾位不得志的藝術家。"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溢於海。"(劉勰語)藝術家有著更強烈的情感和自我意識,才能夠創造出感動人心的藝術境界。中國詩歌的筆興手法以及詩畫的情景交融的創作追求,說明中國藝術家重在表情言志。10 如果藝術家能自我調適,明確定位。那麼,到底能否被當時的時代所認同,似乎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對於現況使用的創作方法,必須再更加強理性的探討及更細密的求創作。在遇到瓶頸困難時,藉由與多位老師交談,與書籍知識的補充後,再度嘗試。每次皆能更上一層,此篇報告,原先也沒有預計要寫成如此,但身旁手握資料豐富,不登錄其上也覺可惜。交件時間緊迫,也無法妥貼安排。文寫至此,頭眼昏花,遺漏錯誤,必定繁多。望諸賢先進指正,以求改善。(完)

八、參考書目
● 小林斗盦編《篆刻全集》二玄社,2001.1。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4.gi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2: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23000051KK020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