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的來源

2009-03-24 1:46 am
膠袋是樣來????
膠袋的來源????

回答 (3)

2009-04-05 10:12 pm
✔ 最佳答案
-
一般的膠袋是由塑膠(PE-聚乙烯 / PP-聚丙稀)原料生產,
{背心袋是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生產}

塑膠經高溫熱溶, 通過圓形模具擠,拉,吹製出長長的圓筒, 然後封口再切成一個個袋.

以下抄錄自 : http://green.recycling.hk:82/green/?page_id=263
其中一段

認識塑膠(袋)。

塑膠(袋)的原料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 PE) 和 聚丙稀(Polypropylene - PP), 而聚乙烯和聚丙稀主要原材料是石油副產品{石腦油}. 就是生產完汽油剩下來的廢料;
利用石腦油生產塑膠 > 塑膠(袋)可以說是廢物利用, 不過亦有人不同意, 在這裏不討論.
聚乙烯是在1899年,德國科學家漢斯·馮·佩克曼無意中發現了一種蠟狀物質, 而製成了現今使用最廣泛也最受爭議的材料 - 聚乙烯. 1935年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開發了聚乙烯規模生產的方法. 從此聚乙烯原料,被融入於人類的日常生活中.
現時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背心袋(背心形的購物袋,常見於超級市場,便利店,使用最多的街市), 基本上是用聚乙烯(PE)生產的, 聚乙烯又分為
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底壓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高壓聚乙烯, 及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三種, 又因三種可以相融混合, 所以一般統稱聚乙烯(PE).
聚乙烯製品均有防水、柔軟、在常溫下堅韌、不易變質、不會釋放有毒物質等特性, 又因是生產汽油時產生的副產品令價錢經濟, 又容易塑造, 可大量生產, 所以被商家製作成塑料袋及日常用品; 聚乙烯不含苯和氯,在燃燒時不會產生二噁英;總合以上原因,聚乙烯便成為我們常用購物袋,食品級用品及日常用品的主要原料.
塑膠(袋)的耐用性、強度、低能量消耗、輕巧更是遠遠比其它原料的袋子(例如紙袋)優勝. 所以如果多加善用,塑膠(袋)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購物袋.
可多次循環再做, 本質經久不變這正是塑膠(袋)的長處, 亦正正是被認為膠袋的主要害處(不易分解); 既然我們不能舍棄, 就應該發揮它的長處 {耐用及可多次循環再做} 而濟環保之利 - 不產生垃圾.

-
2009-03-24 7:41 pm
膠袋????膠帶????

該不會是台灣人的把戲吧?!

雖然兩個都讀 dai , 可是意義卻已經不同了!!!

人家問的是袋,不是帶!!!好嗎!?

瞎!!!
2009-03-24 3:12 am
別小看了它

膠帶,一個看似不顯眼的東西,在日常生活裡它卻無所不在。一般公務員的桌子上總有一兩盒透明膠帶;搬家的時候,封箱也得用膠帶;包電線、插頭,用的是絕緣膠帶;有傷口時也得用生醫膠帶;開了刀,傷口復原用的是美容膠帶。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膠帶的年產值介於四佰億到五佰億美元之間不亞於半導體產業的產值。
兩個有關膠帶的小故事
談到膠帶,我們不得不提起發明思高膠帶及透明膠帶的美國3M公司,由於3M公司的創意,才使得膠帶工業有今天的規模。下面舉兩個例子做為代表,來說明膠帶產品進展的里程碑。
老板,有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非壞事!──思高膠帶:3M 公司本來是從事砂紙的行業,一九二五年,當年僅廿六歲的研究助手理查‧竇爾(Richard G. Drew)前往拜訪他的客戶──某汽車工廠時,正巧遇到工人們高聲怒罵的場面。
原來當時美國流行兩色汽車,就是汽車上下半身顏色不一樣,當工人噴漆的時候,在上下兩色接觸的地方,必須特別小心處理。通常工人們用舊報紙把漆好部分的邊界蓋起來,然後用膠帶或漿糊固定,再進行另一色的噴漆工作。但是經常出問題,不是噴漆滲過報紙,污染了已上好色的部分,就是撕下報紙時,把噴妥的油漆也撕下來了。

每次碰到這種狀況,生產線必須停下來,將噴漆不良的車加以處理,這當然會引起工人的不滿,這種狀況剛好被竇爾碰到了。竇爾突然有個想法,如果能做出一種能黏貼自如又不損傷塗面的膠帶,會使工人們作業的壓力大幅減少。於是他回去後,開始了這種膠帶的研究,三年有成,終於開發出名為思高的遮蔽膠帶,至今思高膠帶已成為膠帶的代名詞。

竇爾成功開出思高膠帶後,他的上司又命令他繼續回頭研究砂紙,但是竇爾不死心,私下仍然偷偷地研究遮蔽膠帶。有一天當竇爾正全心投入膠帶的研究時,被他的上司撞見,竇爾心想這下完了,一定會被上司大罵一頓,沒想到他的上司卻視若無睹地走了過去。經過竇爾的努力,3M 公司終於推出了極為成功的商品──透明膠帶,而竇爾的「私釀酒」行為,更成為 3M 公司創意文化的一部分。

3M 公司有所謂「15%」的成規,該公司允許研究人員在把分內的工作做完後,可以利用 15% 的上班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研究。3M 公司目前有六萬多種產品,有不少來自於 15% 的創意文化。

天呀!連唱聖歌也能給人靈感──利貼:所謂利貼又稱為N次貼,就是大家常用的一種貼紙,通常當做標籤使用,貼上去可以輕易撕下來,不致損毀被貼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重複使用。

利貼的發明人為 3M 公司的亞瑟‧傅萊(Arthur Fry)。傅萊每星期天早上在教會站著唱聖歌時,必須捧著厚厚的歌本,通常是一首唱完,禱告後再唱另一首。但是在厚厚的歌本中要迅速翻到正確的頁數很不容易,為了很快找到歌詞,就在歌本中插個書籤,但是歌本一打開,書籤就掉到地上去了。於是傅萊想如果有一種書籤上面塗有一層薄薄的黏膠,很容易貼上去,撕下來時也不會把紙面撕破,不是很方便嗎?

於是傅箂就找研發部門的同事想辦法,是不是有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讓膠帶可以撕得下來的黏膠。剛好有個研究員史賓賽‧席佛(Spencer Silver)發明了一種當時看來是失敗,並不太黏的膠,因為當時的膠都是越黏越好。於是席佛的膠和傅萊的想法一拍即合,但是他們做出「不會掉落的書籤」後,業務部經內部調查認為沒有什麼銷路,並未大力支持。傅萊不死心,將此一新產品送給公司各部門秘書使用,教她們使用的方法,慢慢地有不少人改變了看法,最後竟成了 3M 最暢銷的商品,從產品的構思到廣為人們使用,總共經歷了七年多的時間。

膠帶的特性

一般的膠帶,如果依用途區分,可分為日常使用工業用和醫療用三種。這些膠帶的構造大同小異,通常包括基材和黏膠兩部分。基材依據樣品的特性,可能是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酯(PET)或聚亞醯胺(PI)膜,某些特殊用途的膠帶,也會用金屬膜,如銅、鋁等為基材。在這些基材上面,塗上黏膠即成為膠帶。

一般常用的黏膠稱為感壓膠,因為在使用時,通常用手一壓或利用其他的加壓方式就可以把膠帶和物品黏接在一起了。常用的膠系有壓克力、環氧樹脂及聚亞醯胺系統,大致上是把膠配成液體,然後塗到基材上面而製成膠帶。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13: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23000051KK011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