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唐宋詩的不同側重點

2009-03-23 4:34 am
試以李商隱〈夜雨寄北〉及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為例,比較唐宋詩的不同側重點。

回答 (1)

✔ 最佳答案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詩分唐、宋,由來已久,宋 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而宋詩之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尤其在明代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 漢,詩必盛唐」的擬古思潮裡,宋詩陷於最淒涼落寞的境地。李夢陽、何景明曾大打著「宋無詩」的口號,也有人以為宋文學的正統是詞,而將宋詩逕判以死刑,這些都是屬於「愛惡不同」或「貴古賤今」式的偏見。其實唐詩固然有它的興味,而宋詩當然也有它的理趣,就好像詩有它端莊的一面,詞也有它婉媚的一面。情、理、莊、媚都是人生,任何人都無可避免,只不過隨著個性、環境,所接觸、所表現有或多或寡之分,所以假使我們能心平氣和,作客觀之論,喜歡詞就不能歧視詩,著重詩也不能貶低詞,同樣地,用在唐、宋詩的身上亦復如此。
自嚴羽以氣象不同區別唐 宋人之詩以後,分唐界宋也就成為一種風氣,如果僅以朝代而論,不問其特質,相信這種分法必定難以圓融,就像以時代分唐詩為初盛中晚,會有人力持異議一樣。繆鉞先生從前在《論宋詩》中,曾從風格、性分角度在比較中描述過宋詩的特點。他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豊腴;宋詩之美在風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積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這段話對宋詩風格巧於取譬,形容精妙生動。錢鍾書《談藝錄》也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態性分之殊。」又說:「曰唐曰宋,特舉大概而言,為稱謂之便,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明乎此,在討論宋詩時,才不會有所偏頗。
綜合來說,依其時代風貌,大致可歸納出下列幾個特質:
1. 唐詩重抒情,即便是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表現(以情韻取勝),所以詩人多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契合而興感寄託;宋詩重說理,尚議論(以理趣見長),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而激起宏肆的議論。故云:「唐詩重情,宋詩尚理」。
2. 唐詩句法整練,語言流麗,多用比興,神韻獨絕;宋詩精於對偶,用韻嚴謹,據事敷陳,常有興寄不深,語絕意盡之感。
3. 唐詩重風格和神韻,而不是章句等形式;宋詩除歐、蘇等人外,則多在章句間模仿。
明白唐、宋詩的差異後,我們固然可以欣賞唐詩的長處,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宋詩的優點,而以唐詩的標準來衡量宋詩,這就不應該了。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裡面說得好:「唐詩是酒,是很容易令人興奮的東西,不能晝夜不停地喝。宋詩是茶,雖然不能像酒那樣令人興奮,卻能給人以寧靜的喜悅。」因此偏好唐詩而非薄宋詩的人,當你醉眼惺忪時,不妨來杯濃釅的的烏龍,當會清醒舒服些。
參考: 天之心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5: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22000051KK017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