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濕氣重
香港東南沿海,氣候潮濕,每於夏天梅雨季節,居位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難免受濕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濕重濁、黏滯、向下特性的外邪)所困擾。加上港人時無定時,常飲食生冷,工作時間長,容易導致脾胃虛弱(症狀見腹脹食少,四肢疲倦,神疲乏力,氣少等),脾胃功能失調,「濕氣」更易出現。
因「濕氣」而致的脾胃功能失調,可歸屬於中醫內科學「濕阻」的範疇,是指濕邪阻滯中焦(脾胃所處的部位),水濕運化能減弱,以腹部滿悶不適,肢體困重,胃口不佳為主要症狀的外感疾病。
病因
濕阻主要是由於外感水濕邪氣,內困脾胃導致功能失常,運化水濕的能力受阻。濕邪來自自然界潮濕之氣,長期天雨,久居濕潮地區,經常涉水工作,是濕阻發生重要外在因素。另外,濕邪亦由體內而生。脾胃虛弱,水濕運化不良,飲食不節,受食生冷,或有酗酒習慣,則濕邪從體內而生。內外濕邪相互作用,脾胃功能更見虛弱。
濕阻以濕邪阻滯中焦(從膈至臍的部位),以致氣血津液升降受阻,其影響主要以脾胃居多,故脾胃虛弱人仕(症狀見胃口差、體型消瘦或肥胖浮腫,肢體怠倦,精神不佳,氣少等)較易患上此病。
辨證
濕阻主要分為濕困脾胃(症狀見肢體重墜乏力,胸悶腹脹,胃口不佳,口淡,大便稀爛,或伴頭重)、濕熱中阻(以四肢困重,胃脘脹悶,口苦口渴,但不願渴水,小便黃,大便不爽為特徵)及脾虛濕滯(以脾虛為主症,具四肢重墜乏力,腹部脹悶,喜揉按,精神不足,大便稀爛,厭食油膩之物等症狀)三型。
治療與調理
因濕阻主要以外感濕邪與脾虛(以致內濕)為主要發病因素,故治療此病,以袪濕、健脾主要治療原則。在預防方面,可在夏令梅雨之時,以藿香、佩蘭(鮮品為佳)及炒麥芽、炒谷芽等,水煎代茶飲用,其味芳香,可助化濕。並注意保暖,避免淋雨受潮。適量運動,亦有助健脾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