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2009-03-20 5:54 am
全身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我要詳盡d

回答 (1)

2009-03-30 1:36 am
✔ 最佳答案
主要穴位與其功能
百會: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里(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呼吸系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長強: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谷: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面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谷: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系統病。
足心: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56: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19000051KK018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