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幾句是出自中庸的哀公問政,內文其中之一。原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佈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譯文:
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於政事;治理荒地的途徑是使樹木迅速生長。說起來,賢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地上的蘆葦快速滋長一樣。要得到適用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個人意見及感想:
其實你應該多參考中庸後幾段的文章解釋,它有清楚再解釋為 何 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多參考中庸後幾段的文章解釋,才能讓你明白自己發問以上這句的疑問,因為單憑這幾句難以令人易於理解。首先,天下的倫常關係以五項來分: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以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有三種: 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另外,孔子認為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淨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此外,我們做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試想想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若有辦法地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卻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若有辦法地得到朋友的,卻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若有辦法地孝順父母,卻自己表現不真誠就不是孝順父母;若虛假地使自己表現真誠,那就不明白什麼是善,這就不能夠使自己表現真誠的一面。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
孔子認為在位的國君是應有君子的品行和修養,作為君子做什麼事都有上天給他的真誠真意,做事絕不虛假,對人真心真意,故此,他會才可以用他的正確方式實施智、仁和勇的德行,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所以君子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和知識先從修身和學習開始,以真誠對待最親的親屬,了解到家人及親屬的需求,才可以繼而推恩到別人及百姓身上,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可見以上種種所說及他們的關係是一輪接著一輪,相輔相成的。
網址提供:
http://www.xici.net/b11777/d48112535.htm
希望以上資料及本人之意見能對你有所幫助及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