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軍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
儘管在1939年9月前,衣索比亞的抗義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等反軍國主義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軸心國被打倒,「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共榮圈夢想破滅;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和瑞士等「中立國」,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瑞士也因為在二戰中永久中立國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銀行大國,以及歐洲人紛紛將錢存于瑞士。美國繼續保持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只死亡了30萬軍人,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通過蘇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戰中在各國積極發展兵力,使用軍事手段達到政變目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二戰前的5萬人發展到了100萬人,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
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此外納粹德國在二戰也對近代軍事武器的發展和演變推起了重大作用,雷達,噴射戰鬥機,火箭及飛彈,電子計算機,突擊步槍,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於蘇美戰後對各自「陣營」的劃分,以及簽署的接管協定,直接促成了德國與朝鮮的國家分裂,德國的分裂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崩潰後才結束,西德與東德才得以統一,而朝鮮的國家現在還處於分裂狀態。德國與日本由於在二戰中是戰敗國,所以在後來的50年中,國際地位低下,德日還簽署了不得擁有核武器的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如南京大屠殺、浙江大掃蕩等等)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美軍的東京大轟炸造成日本大量平民死亡。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英、蘇、法5個戰勝國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結果:
蘇聯紅軍攻佔柏林後,德國於1945年5月8日投降;美國於日本投下兩個原子彈後,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戰後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出現。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創造在歐洲的影響造成了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