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居易的《觀刈麥》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任今陝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縣。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收割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繫。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裡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並表達了全詩的主題。
另外,在詩的最後四句是作者所表達的自己的心情,這亦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風格。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作者共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 徵收賦稅是在來自位者管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網址提供: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11/n593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