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詞是甚麽?
現代漢語書面中使用源自於古代文言著作的詞語。一般分為「文言詞」和「歷史詞」,古語詞中,有的表示歷史上出現的事物,但在現代己消失了,如 「天子」、 「諸侯」、 「大監」等,只在歷史作品中繼續使用,稱之為歷史詞。
歷史詞又稱“歷史語詞” ,是指能夠反映代表某一歷史年代,因社會的變化而消失了,成了死詞,而隨著歷史變遷早已在生活中消失的事物或概念。一般只在涉及歷史事實的作品中偶爾見到的詞。又如「戈」、「戟」、「矛」、「盾」、「科舉」、「私塾」、「狀元」、「秀才」、「駙馬」、「社稷」、「宗廟」等。
試述非基本詞滙有何特點。
非基本詞則是一般詞匯,凡是基本詞滙沒有涉及到的各種概念範疇包含在一般詞滙中,而一般詞匯往往最能反應社會的變化,尤其處在詞匯外圍的一般詞匯變動性比較大,它能直接而迅速地感應社會的變化,或產生新詞,或淘汰舊詞改變詞義。一般詞匯可分為新造詞、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和隱語。
詞語中,的確是在一般詞匯裡出現較多。若以一般詞匯可分為新造詞、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和隱語來說明非基本詞滙的特點,以及從基本詞匯的特點推敲出它的特點,那非基本詞滙的特點是基本詞匯的特點相反,則是非穩固性、非能產性和非全民常用性。例子如下: 新造詞多欠穩固性,能否在一定時間後因具穩固性而成為基本詞語,很難確知;古語詞之中,由古至今仍然沿用的不算在內,餘下的就是不常用的;外來詞雖然很早就進入漢語,但近代大量外來詞出現,大多數日子不長,此外,不算其中的意譯詞,以漢語吸收外來詞先音譯後意譯的規律,音譯詞能成為基本詞的比例不高;古語詞中很多現在已經不用,即使間中使用,頻率也不高;行業語因為專門,所以在民眾間應用程度較低。由此可以推想,流行的詞匯劃分,把新造詞等歸為一般詞匯,雖有分類不清的毛病,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的。
母音與輔音有何區別?
國際音標是以拉丁拉字母為基礎構成的,通常把它放在方括號中,與一般字母區別開來。音素可分元音(母音)和輔音(子音)兩大類,其區別的根本點是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是否受阻。元音的發音特徵是舌位的前後、舌位的高低和嘴唇的圓度決定的,例如[i]是舌尖前、高、不圓唇元音。輔音的發音特徵是由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決定的,例如[p]是雙唇、送氣、清、塞音。
論述和舉例說明詞義變化發展的方式。
詞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及社會的發展,人們既要繼承以前的詞義來傳承文化,社會的進步、事務的變化和人類認識的變化,以需要令發生詞義變化,目的是在現有詞義的基礎上引申出新的含義來解釋新鮮事物。
詞義演變,一般說有三種方式,就是:擴大、縮小和轉移。這三種方式,除「擴大」一項有可能是詞義不斷積累而增加,可以不涉及各時代的比較之外,其餘兩項,都不可以從這角度觀察,而必須作歷時性的比較,即在各時段裡,同一詞的詞義比較,才可以發現縮小或轉移。
1. 詞義的擴大
詞義所指客觀事物的範圍發生了由小到大變化,表現為同一義位所反映客觀事物對象範圍由小變大,即擴大舊詞所概括的對象範圍,或者是指詞義所表達個別意義擴為表示一般意義。例如「睡」原先只是指打瞌睡; 現在的睡古人稱之為「寢」。「雄」原來只表示鳥的性別,擴大之後則泛指各種動物的性別。也就是說當詞語的意義擴大之後,擴大後的意思包含有原來之意思的。
2. 詞義的縮小
詞義所指客觀事物的範圍發生了由大到小變化,表現為同一義位所反映客觀事物對象範圍由大變小,就是縮小詞所概括的對象範圍,或者是指詞義所表達較為寬廣的概念縮小表示比較狹窄的觀念,可說是從泛指縮小為特指。例如: 「臭」原意為氣味,後來內涵縮小,特指臭味,原義也消失了。「金」原是泛指一切金屬,現代漢語中則是指黃金。
3. 詞義的轉移
詞義所指客觀事物的範圍發生了新舊更替的變化,詞語的意義原來指向某一事物,發生變化後則指向另一事物。例如「腳」原先是指小腿,現在則指人或動物的腿的下端,接觸地面支持身體的部分」; 又如「聞」本來是用耳朵聽,現在轉化為用鼻子嗅。又如「爪牙」古時是指勇士,褒義;今指惡人黨羽,貶義。原先都不含貶義,現在已經成為負面的意思。
希望以上的資料及本人意見能讓有更多對古今詞匯的領悟。
網址提供:
http://personal.cityu.edu.hk/~lswfw/05.doc
http://personal.cityu.edu.hk/~lswfw/10.DOC
http://hk.geocities.com/xmu06/lingustics3.htm
http://hk.geocities.com/xmu06/lingustics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