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性格~10點~

2009-03-11 3:09 am
鄭和的性格~10點~鄭和的性格鄭和的性格

回答 (3)

2009-03-15 7:27 pm
✔ 最佳答案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師和尚道衍引鄭和受菩薩戒,取法名福善。永樂二年﹝1404年﹞初,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為內宮兼太監。由於鄭已成為佛門弟子,而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故人們也以「三寶」為佛教的尊稱。鄭和既信奉佛教,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保太監」。
鄭和,本姓馬,明初入宮為宦,隨侍燕王朱棣,於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前後歷時28年,所歷國家至少37國,最南至爪哇,最北到波斯灣與紅海之麥加,東至台灣,最西到達非州東岸,卒於宣德十年。
關於鄭和下西洋之原因與目的,史家向來人言人殊,有云乃尋建文帝下落,掃蕩張士誠餘部,然從鄭和下西洋所到之國家及龐大規模觀,皆不可信。可信者有尋找軍事同盟,以牽制帖木兒帝國;成祖雄才偉略,亦欲借下西洋耀兵異城,宣揚國威,招徠諸國朝貢,間接能開展海外貿易,換取異邦之寶物。總之,鄭和下西洋動機非單一,乃明初政治、經濟發展之必然結果。
然因為七下西洋,船費龐大耗用不靡,賞賜亦耗費了不少財富,開支浩繁,朝廷難以長期承擔大規模下西洋的開支,朝貢貿易亦得不償失,而自成祖及鄭和相繼死去,既無熱衷宣揚國威之君主,亦無如鄭和般「有智略,知兵習戰」之出使人才,加上明中葉以後邊患多來自北部之瓦剌,東南之倭寇,故亦無軍事需要派人出使西洋,下西洋乃停止。
在中國航海史上,鄭和曾先後到過紅海阿丹、麥加、東非木束、卜喇哇、竹步、麻木地、慢八撒、亞枝等地。鄭和以前的商人、使者可能也到過歐洲東部、阿剌伯半島、非法埃及等地﹐但他們均從陸路出發。鄭和乃是從海路﹐率領中國艦隊打開紅海及東非一帶航道的第一人。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也是航海事業之偉大先導者。縱橫海上二十餘年﹐中間曾三擒叛王﹐歷三十餘國﹐功業至為顯赫﹐且鄭和抵達木骨都束等地﹐實為世界航海家航行至非洲赤道以南東岸之第一人。他最後的一次航行,比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早了五十九年;又比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繞地球早了八十六年。堪稱世界遠航的先驅者,最近甚至有研究指出鄭和才是第一個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人。
鄭和下西洋亦傳播了明朝之聲威,永樂年間,亞非各國來華貢使絡繹不絕,如永樂十九年就有忽魯謨斯等21國來朝,永樂21年,古里等16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同時至京。
鄭和的遠航既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之交往,遂大大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之交流對各國經濟文化之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絲綢、瓷器、銅錢深受海外番國歡迎。各國的珍奇物品如獅象、犀牛亦大量入華,各地皆有三寶太監之遺跡,如泰國三寶寺、印尼三寶壟等。
在促進對外貿易方面,鄭和下西洋亦貢獻甚大。雖其時之貿易模式為朝貢貿易,與西方之自由貿易不同,但據《明史》、《明會典》及《瀛涯勝覽》所載,進口市易之物,共有一百八十餘種,出口則主要有麝香、茶葉、漆器、金銀製品等,可見其時貿易之盛。由於對外貿易之盛,亦促使中國工業發展,沿海城市如慶州、泉州、工業重鎮如景德鎮、揚州、蘇杭亦大為發展,推動國內經濟。
自鄭和下西洋後,各地華僑之地位提高,故移民各國者日眾,其中以福建、廣東二省為最,《明史 婆羅門傳》載萬曆時,其王為閩人,為從鄭和出使者留居其地,其後人乃稱王。華僑之移民海外,對當時南洋各國之開發貢獻頗鉅。
鄭和下西洋也在中國交通地理學史上一新里程。隨同鄭和遠航的費信、馬歡、鞏珍分別撰著《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西洋蕃國志》諸書,記錄了西洋各國的政治歷史,山川地理、氣候、物產、風土人情等等,豐富了國人的域外知識。《鄭和航海圖》既是當時先進的具有高度使用價值的航海手冊,也是一幅極佳的有關遠洋交通的世界地圖,這些圖書為世界遠洋交通和地理學史留下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
2016-03-30 9:00 am
ABC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0: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10000051KK012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