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國家有什貢獻?急!!!15點!!!!

2009-03-08 5:59 pm
鄧小平對國家有什貢獻?

回答 (3)

2009-03-08 6:05 pm
✔ 最佳答案
中國官方稱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他把中國大陸推入現代化之路,並使其發展之勢成為定局。他的最大貢獻就是主張改革開放。「鄧小平在1979年至1993年的改革是任何時期對人類福利的最大提高」,這句話是對鄧小平改革的真實評價,他的改革影響了億萬人,並確實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的政策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鄧小平去世後,中國經濟保持平均每年8%的高增長,即使是在世界經濟低迷時依然如此,而八十年代的高通貨膨脹也得到抑止。政治上中國人也拋棄了以往的條條框框,能夠更自由地與國際接觸,中國共產黨的管理以及人事安排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制度化。中國今天的成就有目共睹,鄧小平無疑起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鄧小平的另一大成就是恢復了全國大學統一入學考試,即高考。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31年中,它是中國被最公正公平執行的大學招生制度。高考讓中國大批有能青年有了獲得普遍承認的機會,讓廣大貧困家庭有了另一個改變命運的途徑。當今一些學者認為,鄧小平的理念是,推進科學化的同時推進民主化進程。;鄧小平還在全國推行了強迫性的英語教育[來源請求]。這在西方很多學者看來,是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上一次巨大的讓步。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曾經嘗試過同時推行漢語和統治民族的語言,但先後都告失敗;每次都是實質上接受了漢族的同化。鄧小平在六四事件中的處理,被少數人認為是他一生中的污點。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是為了維持國家統一和政局穩定的被迫和必要之舉。[來源請求]

鄧小平的改革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市場化令中國國有企業面臨危機,鄧小平對農業的改革到90年代已經不再管用,農民的生活質量與人均收入增長明顯不如八十年代,貧富分化加大,這些都是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鄧小平主張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從今天的現實來看,中國還明顯處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已經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為此近來中共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力圖在經濟效率和公平間找到平衡點。

對於鄧小平主導的改革的負面效果,有着兩種不同的解讀:

認為這是改革沒有徹底,特別是沒有進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所造成的:
由於經濟市場化不徹底,政治不夠民主,輿論監督不夠自由,司法不夠獨立,致使政府部門或政府官員掌握干預經濟的過度權力,這是當今日愈演愈烈的權力尋租和腐敗問題的一個主要根源。
六四之後的中國在政治改革上較為緩慢,着重強調了「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政治與經濟改革的不同步,加劇了中國社會在轉型中的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與深化。這些是今天改革中出現的社會矛盾加大等很多問題的根源。
任仲夷說鄧小平的不足主要是:沒有用他的巨大威望和影響,適時地實行他主張的政治體制改革[12]。少數知識分子的看法與任一樣。
反對或質疑鄧小平改革政策本身的: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候,沒有對致富手段做出有效的限制,也沒有對「先富帶動後富」提出具體的方式方法,致使特權階級興起,許多改革成本從社會支付變成個人支付(實際是弱勢群體支付),「共同富裕」成為一場「精神會餐」。
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污染、過度開採、兩極分化等一系列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因此,正是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或者說中國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的必然後果),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鄧小平自己曾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2009-03-08 6:16 pm
鄧小平是我們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在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同時,致力於加強黨的建設。他關於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理論,與馬列主義建黨學說、毛澤 東建黨思想及其實踐一脈相承,又有重大發展,對我們黨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提出新時期黨的建設總目標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從來就是黨的建設的首要問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馬列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成功地實施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建設了一支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工人階級先鋒隊。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面臨著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肩負著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當代中國,緊密聯系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任務,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總目標,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鄧小平在擔任中央總書記期間,就曾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建設目標問題進行過理論思考。1965年6月,他在同外國黨的領導人談話時就曾提出:“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問題,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問題。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后,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348頁,下引該書隻注卷次和頁碼)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結合新的實踐,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對黨的建設這一重大問題作了新的理論思考。在撥亂反正過程中,他強調指出:“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是要恢復黨的戰斗力。黨應該是一個戰斗的隊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是統一的、有高度覺悟的、有紀律的隊伍。”(第2卷,第268頁)在鄧小平的領導下,為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特點和需要,提高黨的戰斗力,黨的十二大鄭重提出要“努力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1983年10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闡明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總目標和總要求,即“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 實踐表明,黨的建設目標是否明確和正確,不僅決定著黨的自身建設的成敗,而且影響著黨的事業的進退。新時期黨的建設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不僅體現了黨的建設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實現了黨的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統一,為我們黨確立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著眼於新的實際和新的發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新時期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過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十五大和十六大,新時期黨的建設總目標被進一步概括為:“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保証我們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參考: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08000051KK004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