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甘迺迪與建柏林圍牆 有何的關係

2009-03-07 1:45 am
如問題:
美國總統甘迺迪與建柏林圍牆 有何的關係????(冷戰那一課)

請給我有用的資料,不要把網上的資料全部copy給我。

感激網友!!!!!!!!!!

回答 (2)

2009-03-07 7:18 am
✔ 最佳答案
先談談柏林在二次大戰後的情況。
二次大戰後,德國被盟軍佔領,盟軍在德國分為建立由英、美、法、蘇四國管治的佔領區,欲在德國剷除納粹餘黨,成立民主政府後,四國就結束對德國佔領。但由於冷戰美蘇敵對,兩大陣型不在德國合作,蘇聯在自己的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而英美法三個佔領區合併,組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
德國首都柏林,位於蘇聯佔領區內,但由於盟軍協定要將柏林如同德國其他部份般由四國共管,所以柏林市也劃分為英美法蘇四個佔領區,而蘇聯佔領區在柏林東部,故稱為東柏林,而英美法三個佔領區在柏林西部,故稱為西柏林。後來東西德分別成立,東柏林歸入東德,而西柏林名義上仍由英美法三國共管,但除軍事外其他行政方面都由西德管理。
最初蘇聯為迫使西方放棄西柏林,於1948年1月開始對西柏林對外的通道作出封鎖,令西柏林斷水斷糧,但西方陣型卻不肯讓步,更派運輸機經過東德領空空投糧食醫藥等物資支持西柏林超過一年。結果柏林危機令西方國家更加團結,更於1949年4月成立北約,而蘇聯也於1949年5月解除對西柏林的封鎖。
由於分隔東西柏林的邊界沒有圍牆,東柏林的人要走過西柏林比較容易,後來越來越多東德人由東柏林走往西柏林,於是東德政府於1961年在東西柏林交界興建柏林圍牆,以阻止東德人投向西德。東德興建柏林圍牆時,美國的總統正是約翰甘迺迪。
美國總統甘迺迪本與興建柏林圍牆沒有多大關係,但他在1963年到訪西柏林,在鄰近柏林圍牆的地方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是一個柏林人,成為冷戰時代西方世界指責共產陣型剝削人民自由的其中一篇出色演說,也使後人經常將甘迺迪總統與柏林圍牆聯想起來。以下是甘迺迪演說的內容:
我為作為你們尊貴的市長的客人來到這個城市感到驕傲。 在全世界看來,他已經成為西柏林鬥爭精神的象徵。並且,我榮幸能在你們傑出的總理的陪同下訪問聯邦共和國,他這麼多年來效忠於德國的民主、自由和進步,還有我的美國同胞,克萊將軍,他在這座城市危機的關鍵時刻就來到這裡,並且將在任何需要的時候再次回來。

二千年前,最自豪的誇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拉丁語:我是一個羅馬公民。)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誇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德語:我是一個柏林人。)

世界上有許多人確實不懂,或者說他們不明白什麼是自由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的根本分歧。讓他們來柏林吧。有些人說,共產主義是未來的潮流。 讓他們來柏林吧。 有些人說,我們能在歐洲或其他地方與共黨人合作。讓他們來柏林吧。甚至有那麼幾個人說,共產主義確是一種邪惡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們取得經濟發展。 "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德語:讓他們來柏林吧。)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准他們離開我們。我願意代表我的同胞們——他們與你們遠隔千里住在大西洋彼岸——說,他們為能在遠方與你們共有過去十八年的經歷感到莫大的驕傲。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城鎮或都市被圍困十八年後仍有西柏林的這種生機、力量、希望和決心。 全世界都看到,柏林牆最生動最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失敗。 但我們對此並不感到稱心如意,因為柏林牆既是對歷史也是對人性的冒犯,他拆散家庭,造成妻離子散骨肉分離,把希冀統一的一個民族分成兩半。

這個城市的事實也適用於整個德國——只要四個德國人中有一人被剝奪了自由人的基本權利,那麼歐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絕無可能實現。 經過保持和平與善意的十八年,這一代德國人終於贏得自由的權利,包括在持久和平中善待所有的人民,實現家庭團聚和民族統一的權利。你們住在受保護的一座自由之島上,但你們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因此讓我在結束講話時請求你們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險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柏林市或你們的祖國德國的自由看到世界各地自由的進展;超越這道牆看到正義的和平來臨的一天;超越你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看到全人類。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當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是我們便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在和平與希望的光輝中這座城市獲得統一,這個國家獲得統一,歐洲大陸獲得統一。 當這一天最終來臨——它必將來臨時,西柏林人民將能對這一點感到欣慰:在幾乎二十年時間裡他們站在第一線。
一切自由人,不論他們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所以作為一個自由人,我為“Ich bin ein Berliner”這句話感到自豪。



2009-03-07 15:11:55 補充:
首先要澄清一點,柏林危機並非甘迺迪就任總統時爆發。上述的資料已交待了柏林危機最嚴峻的時間是1948年--1949年,當時蘇軍是封鎖了西柏林對外交通。

2009-03-07 15:12:13 補充:
柏林圍牆的興建,其實與甘迺迪就任總統沒有關係,只不過是柏林危機後東西方對峙的結果。原因最初東西柏林的人民可在東西柏林自由往來,但後來蘇聯及東德指這樣會有利西方的特務進入東德竊取情報,故於1952年起東德封閉東西柏林的邊境。(實情上是因為戰後西德經濟起飛,大量不肯受東德共產政府統治的德國人經柏林進入西德,以至東德出現勞工緊張,為阻止東德勞動力流失,才封鎖邊界),當時甘迺迪仍未當總統。後來東德發覺只是封鎖邊境仍未能有效阻止逃亡潮,才於1961年興建柏林圍牆以加固邊境封鎖,柏林圍牆並非是針對甘迺迪上台而建。

2009-03-07 15:13:36 補充:
至於甘迺迪的回應,就只是重新西方保護西柏林的承諾,以及於1963年到訪西柏林,在柏林圍牆旁發表上述的演說『我是一個柏林人』,我之引用演說全文,就因為此演說是甘迺迪以至西方陣型對柏林圍牆興建最大的回應。實際上,直到1989年底東德共產政權倒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都只能像甘迺迪般口頭上反對興建柏林圍牆。

2009-03-08 22:58:10 補充:
柏林危機爆發時美國的總統為民主黨的杜魯門,他就任總統的年期為1945年4月至1953年1月,是二次大戰後美國首位總統。他本來是羅斯福總統時代的副總統,羅斯福在1945年4月在任時病逝,故杜魯門繼任為總統,至1948年杜魯門勝出大選連任,至1953年1月完成總統任期。

杜魯門在任時,除了發生了柏林危機外,援助戰後的歐洲馬歇爾計劃、美國佔領日本、中國國共內戰、韓戰等重要事件都在杜魯門在任時發生。

至於約翰甘迺迪是於1960年勝出總統選舉,於1961年開始擔任美國總統,但在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在美國得州達拉斯市訪問時被行刺身亡
2009-03-07 1:47 am
-.-柏林封鎖又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始於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西柏林的通道,終於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為冷戰初期的主要危機之一。

柏林封鎖起因為戰勝的同盟國中的蘇聯和美國兩大陣營對德國領土支配方式不同意見所導致。佔據東柏林的蘇聯阻攔了往西柏林的街道和鐵路交通。在此情況下,美英兩國開始對西柏林展開有史以來空前的空投行動,包含民生物資與武器。該封鎖或空投行動都是迄今最大範圍與規模的陸路封鎖和空運,一般來說,此封鎖正式開啟長達數十年的美蘇陣營的冷戰。
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及加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美國欲將德國一分為二。為了使法國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利用戰後馬歇爾計劃使法國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優惠,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合併為西德佔領區。

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所謂的「倫敦建議」,內容為法佔德區與英美佔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西德國家,以西德為中心復興歐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佈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後,於6月19日提出抗議,軍事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長「告德國民眾書」,認為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聯佔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佔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佔區以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佈佔領法,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蘇聯於封鎖中亦蒙受損失,它深知封鎖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於同日宣佈撤銷封鎖,延續462日的柏林危機結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此日成為西德國慶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佔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東德意志國家,蘇佔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與西德。
參考: lll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0: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06000051KK010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