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以下節錄一部份資料希望對您有點幫助。
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香港的學校體育。首先指出一點是香港在體育歷史文獻方面一向羞澀,筆者直至現在還沒有見到有系統的學校體育史書籍。談論香港的學校體育史,也只好憑個人經驗,前輩口述及一些基本的推論的手法來進行。
戰後的香港,慢慢從破壞中復原,人口從戰後的一百八十萬人以每十年約一百萬的速度增長,到達了一九九八年的六百六十多萬,增長的人口中大部分是中國各地的移民。中、小學生人口在戰爭結束不久的四千人,增加至一九九八年的四十多萬。細看一下中、小學生人口的比例,七十年代或以前,並非所有適齡兒童都入讀小學的,亦只有少於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可升讀中學,到了七二年香港才達至全民小學教育,踏入八十年代,基本上百分之百小學生可升讀中學(參閱香港年報, 1957-98)。
五十年代,學校仍以私立的多,五八年的年報就指出當時有463間官立及政府支助學校,有885所私立學校,從殘留的少數私立學校及一些鄉村學校來看,五十年代的學校,除了十數所教會辦的及政府學校,面積一般不大,運動設施可謂絕無僅有,但是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學校在硬件方面有極大的進步;體育設施亦然;體育教學從柔軟體操及一些鬆散的遊戲,發展至多元化的體育運動;教學方法由一般自由放任到有組織及有系統的教學,各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這些都可從筆者的個人經歷得到一些佐証。
筆者小時候在九龍城寨讀過一年師塾式學校,十多名小孩子由一年班至六年班一起上課的,全校只一位老師。從模糊的記憶中,老師是以外省口音,喊著:「一,二,三,四,立正,稍息」等口號,做一點如開合跳等柔軟體操,玩一會兒遊戲,這可能就是當時一些資源不足的體育課。其後讀幼稚園時在九龍城一個的天台學校,小一至小三,在黃大仙的竹園木屋區一間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辦的小學就讀,體育課也是做些手、腳、腰的操練,加上一些諸如老鷹捉小雞、火車穿山洞、貓捉老鼠的遊戲,課餘也會跳橡筋繩、跳大繩、跳飛機及踢毛毽的。小學的後三年,到了橫頭磡徙置區一間也是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辦小學下午校就讀。校舍在一所「H」型徙置大的地層,在現時黃大仙摩士公園泳池附近。體育課開始比較有系統了,有預備活動,技巧學習及遊戲三部分。課程內容除了一般柔軟體操及兒童遊戲外,開始有基本的前滾翻,後滾翻及跳木箱等體操;也有機會到附近的公共球場打籃球;學校好像也有一乒乓球檯供課餘的康樂及訓練用。我也曾代表參加學界遊戲日的丙組擲豆袋比賽,當時除了分別由香港及新界學界體育協進會舉辦的校際田徑、水運及球類比賽外,教育司署體育輔導視學處(當時是司署不分的)亦舉辦分區遊戲日,項目是一些二人三足,豆袋擲遠,拋、拾豆袋,往返接力賽等遊戲項目,亦會利用聖及農曆年假期間,到偏遠鄉村,例如青山、大小鴉洲、長洲、大嶼山等地方,為當地學童舉辦遊戲日。
一九六六年通過了當時的升中考試,我給編派到九龍塘的英華書院就讀,也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主辦的中學(當時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轄下約有三兩所中學,十七所小學),由洋人當校長,校長為師盡責,關心學生,事事親為,提倡課外活動及推動體育不遺餘力,他懲罰頑皮學生的良方是強制學生參加各種不同的課外活動。體育教師有兩三人,校舍有兩個籃球場、一個雨天操場及一個綜合會堂。體育課尚算有組織,記憶,中學頭三年,體育課都有一些著實的內容,例如:田徑的跨欄技術;體操的墊上運動;跳箱;單、雙槓的一些懸垂及迴環等;籃、足、排球的基本技術,也間中有羽毛球及乒乓球。 到了中四、五,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行組織球賽,同學之中,有些是校隊成員,水平較低的同學能和他們在自由輕鬆的氣氛下玩球,也是大有裨益,我的排球技術就是這般得來的。夏季也會到附近的九龍仔公園泳池習泳,也經常利用學校附近的環境作長跑訓練。課餘的體育活動也多姿多彩,除了校內的田徑運動會、水運會、及籃、足、排、羽、乒等社際比賽外,母校在參加香港學界體育協會舉辦的比賽中,亦多有成績,我也參加了學校拯溺隊,除考得拯溺獎章外,也為學校在校際拯溺泳賽中取得一點成績。
當然,前面描述的中、小學情況是一般較好的,當時仍有大部分學校,特別是資源較差的私校,根本沒體育課可言,有之也是我們所講的「放羊」式,「三雞(哨子聲)制」,第一聲哨子召集,第二聲哨子開球,第三聲哨子下課。這是我後來進了師範體育系,及後當了體育督學才明白過來。原來當時很多體育教師並非專業訓練出身的,相信達百分之七、八十,這個估計可從後文有關於一九九五年時的體育教師人數得到支持。我小學及中學時期的四位老師而言,都是晚間在職師訓班的背景,一邊教,一邊參加在職體育訓練的,我並不是說這些在職體育訓練的教師都不好,事實上很多這類的體育教師的專業操守及敬業的精神,比現在我所見的還要叫人尊敬。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3-05 10:46:22 補充:
其餘資料
home.ied.edu.hk/~ctwong/essays/PEHISTV2.html
2009-03-05 10:48:16 補充:
香港的商業發展蓬勃,很多人都只顧賺錢,忽略了運動。香港政府以往亦較著重發展經濟、金融而忽略了體育。因為撥給體育發展的資源不多,所以香港在國際體壇上可說是微不足道。
其實,香港人並非完全不喜歡運動,政府亦不是沒有支持體育的發展,到處都有球場、體育館等就可証明;若沒有政府支持,體育館能興建嗎?市民沒有需求,政府還會興建嗎?而且香港人對球類運動特別著迷,多少人徹夜不眠就是為了看一場球賽。
2009-03-05 10:48:36 補充:
香港的運動員對香港體育發展更應記一大功,他們為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即使得到的支持並不太多亦在所不計,而也有不少人踏上成功之路。像滑浪風帆選手李麗珊,在九六年奧運為香港奪得首面奧運金牌,令香港在國際體壇上開始為人認識,她一句「香港運動員並非垃圾」鼓舞了其他運動員。之後很多其他運動員,像桌球的傅家俊、單車的黃金寶、保齡球的胡兆康等,都能為香港奪獎爭光,並帶動這些體育項目的發展,不少港人相繼學習這些運動,既可鍛鍊身體,又可追上潮流。
2009-03-07 01:35:18 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