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2009-03-02 5:38 am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明鏡是什麼鏡
菩提是什麼, 是樹的一種嗎?

回答 (6)

2009-03-02 7:13 pm
✔ 最佳答案
鏡有銅鏡有塵鏡有矇查查的鏡,明鏡即是可以清澈的反照物件的鏡。銅鏡有塵鏡及矇查查的鏡,在觀照時都會照得不清不楚,不能如實的觀照,但清澈明朗的鏡,是什麼樣子的就如實反影,所以這種鏡就是明鏡。
菩提是一種樹名,當年佛陀在必畢羅樹下證果,所以這樣以後也稱為菩提樹。
菩提本來不是樹,明鏡本來也不是臺,因緣所生的事,所以說本來無一物,既然本來無一物時,那裡惹來塵埃?
本來簡單的道理,後世複雜化,就也是本來無複雜,人人愛塵埃
2010-04-03 6:15 am
建議參考惟覺老和尚,開示《六祖壇經行由品一》
http://www.chungtai.org.tw/turn/sutra/013.htm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念心一法不立,像樹也不對,像明鏡也不對,像什麼都不是的。這念心當中什麼都沒有,講明鏡、講菩提,都只是一種譬喻,在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一法不立,一切諸法畢竟空,無能、所,無我、我所,這念心是空性。「何處惹塵埃?」因為心不可得、性不可得,既然一切都不可得,從哪裡去沾染塵埃?所以煩惱不可得,菩提也不可得,這就是真空。

願閣下與一切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_^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2009-03-02 11:05 pm
你好師兄,我記得有些南傳經典可以回答一下你的鏡和菩提<2樣都不是實物,先看看佛陀的說話,再了解一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色(肉體)是我的(主體)我。若色是我,則此色應該不會生病;又對於色也能做到「我要色如此,我不要色如此」。然而因為色我的(主體)我,所以色會生病;又對於色也無法做到「我要色如此,我不要色如此」 (主體 : 無我 : 自性)
是對色生起厭離,再立梵行,再解脫出輪迴。明白色的問題,就會去觀色的無常再對色生起厭離智慧,不會再做業報,就無必要為自己再設輪迴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講是自性真如 "佛性" 你和我都有不用外求,"菩提"是智慧"鏡"內觀照,就用"智慧,觀察" 2樣都不是什麼東西,又如來有物可污染?
南無阿
2009-03-02 7:30 am
http://www.buddhist.idv.tw/E0262.htm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A9%E6%8F%90%E6%A8%B9&variant=zh-tw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種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原產於印度、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A9%E6%8F%90&variant=zh-tw
菩提是印度梵文bodhi的音譯,是佛教名詞,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
2009-03-02 6:13 am
在某蝶個人認知中,此句出自<六祖壇經>,是'禪宗'第六代------

'六祖惠能'在看過他的師兄---神秀禪師寫給五祖弘忍大師看的一

個偈子,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

使惹塵埃。」 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

所以也念出了上述四句話。

此話意境很深,早年的「菩提樹」、「明鏡臺」等在禪家象徵

著覺悟的事物,也被視為是一種執著。從這首偈子不難看出,

六祖所奉行的是禪門頓教,因而在六祖這裡,對於佛教裡面所

常常稱道的「菩提樹」、「明鏡臺」等事物均被徹底破斥乾

淨。,其目的也不外乎是要求人們反躬自省,從而明心見性。


A: (1)在梵文開悟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 雖說有

種樹學名稱作「菩提樹」,不過在此是有覺悟,頓悟之意。

(2)由於這是佛偈,所以我猜在此"明鏡"是"心"的意思,"明鏡

臺"則是佛教中所稱的"靈臺"之意。
參考: 個人認知及感悟
2009-03-02 5:49 am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35.gif
六祖慧能大師是站在究竟清淨本性立場而言,菩提與明鏡比喻為本性,本性當體即空不可得,那來的菩提之樹與明鏡之台?
修學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無實無虛,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從何處惹塵埃!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也是如此
.


收錄日期: 2021-04-24 09:46: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01000051KK023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