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等。
“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孝」本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中國封建家族倫理軸心。佛教為了適應中國封建宗法制,在翻譯佛典。、撰寫文章和專論時,極力宣揚孝道。《題至孝回春傳》曰:「佛以孝為至道之宗」《孝聞說》曰:「世出世法,皆以孝順為宗。」以此迎合中國傳統的道德心態。
在《賢愚因緣經》裡,就有一個關於孝的故事;說的是佛陀與弟子阿難進城乞討,阿難遇見一位老父親和一位老母親,他們雙目失明,一貧如水,生活艱苦異常。但他們有一個極盡孝道的七歲兒子,他經常去討食物,把好的飯菜果品拿給父母吃,酸苦變味的殘剩食物留給自己吃。阿難非常稱讚這個小孩恭敬孝順父母,遂向佛陀稟報。佛陀說:「無論出家還是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都在情理之中,其功德也極其高尚難估」佛陀還向阿難講述了自已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父母生命垂危時,他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以致圓成正果,修成佛道。
中國佛教故事裡,也有關於孝敬父母的故事。相傳唐代道明禪師,俗姓陳,為了奉養高齡老母,紡織草履賣錢來贍養老母,人們尊稱「陳蒲鞋」南北朝時,道濟禪師肩挑扁擔,一頭是行動不便的老母,一頭是經書,到處講經所傳。有人要幫忙照料他的老母,他說:「這是我的母親,不論她入廁吃飯,都應該由身為人子者來侍侯。」道濟禪師因此倍受尊敬。
中國佛教的「孝」是在中國傳統教化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雖以原始佛教為藍本,但更多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尤其是在不同的社會階段,往往為不同的階級所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但是,不可否認,孝敬父母本身是中國傳統美德,尤其是在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孝順老人,養親盡忠,應當加以提倡,做到孝敬恭順,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權力,努力使他們歡度晚年。這是現代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能孝敬老人也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