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證明唐太宗治國有道,治家無方?

2009-02-23 10:01 pm
如何證明唐太宗治國有道,治家無方?

需證據&解釋;thx!

回答 (3)

2009-02-24 2:07 am
✔ 最佳答案
如何證明唐太宗治國有道,治家無方?
治國有道~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如~魏徵,尉遲恭……等
太宗在經濟上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降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親吐蕃、和回紇,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唐太宗的治理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治家無方~
唐太宗共生14子21女!女兒就不說了,來看看兒子吧!
1). 長子李承乾~李承乾重聲色犬馬,行為偏差,對太宗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行刺自己的先生;後來於貞觀十六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貞觀十九年鬱鬱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
2). 二子李寬~早薨。
3). 三子李恪~文武雙全但不得善終!唐高宗即位後,長孫無忌專權,因忌憚李恪賢望,于以吳王涉及謀反案為名,處死李恪,並將其四個兒子李仁、李瑋、李琨、李璄流放嶺南。
4). 四子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爭位而被流放。
5). 五子李祐~起兵謀反被太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
5). 六子李愔~李愔好狩獵、多非法行為,太宗叱責教誨,李愔不改太宗大怒,叱李愔為禽獸;653年,李愔同母兄吳王李恪因誣被殺,李愔廢為庶民!
7). 七子李惲~674年,任箕州刺史。録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高宗派使者調查,李惲惶遽自殺。
8). 八子李貞~偏信讒言,正直官僚多被貶退,又縱容僮僕欺侮所部官民,因反武運動的失敗服毒自殺!
9). 九子唐高宗李治~唐高宗碌碌無為寵幸武氏,致大唐江山落入武則天之手!為太宗諸子首惡!
10). 十子李慎~688年,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李慎沒有響應。李貞失敗後,李慎亦下獄。臨刑放免,改姓「虺」氏。689年7月,載以檻車,配流巴州途中至蒲州而卒。
11). 十一子李囂~632年早死。
12). 十二子李簡~631年早死。
13). 十三子李福~過繼李建成為後,在梁州官邸病故,享年37歲。
14). 十四子李明~680年,因皇太子李賢事件連坐,降格為零陵王,流放黔州。682年,黔州都督謝祐逼迫李明自殺。
縱觀唐太宗14皇子~除第三子李恪之外,其餘皆碌碌之倍,橫死者有之,早夭者有之~足見治家之無方!!!!!
參考: A.A
2009-02-24 2:01 am

治國有道好易找﹐所以以下只著重治家無方

治國有道

唐太宗在戰場上,叱詫風雲,能指揮千軍萬馬;在政治上,他治國有方,卓有建樹,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貞觀之治。


治家無方

李世民共有十四個兒子,雖然李世民對他們苦心栽培,希望他們成才,管好大唐的基業,但他們却大都不成器,或爭權奪利、互相殘殺,或放蕩不羈、爲所欲爲。他們中的下場都很可悲,其中三人被殺,三人自殺,一人被幽閉,兩人被廢爲庶人,後又被放逐,還有三個早夭,只有第十三兒子和第九兒子李治得以善終。但是,李福平庸無能,糊裏糊塗地過了一生。李治雖然當了皇帝,但後來却把大權交給了武則天,連國名也被更改了。十四個兒子沒有一個成器的,這只能說李世民治家無道,教子無方,儘管他曾經還寫出了著名的《帝範》。

這正所謂:英主後代無英主,强者身後無强人!

2009-02-23 18:02:41 補充:
001 那裡只能證明李世民父親治家無方
2009-02-23 10:39 pm
治國有道 :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治家無方 :
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被迫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收錄日期: 2021-04-26 13:44: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23000051KK008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