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覺得人性是善還是惡?

2009-02-20 11:13 pm
儒家的亞聖認為人性本善,而另一位大儒荀子則說人性是惡的,
那麼,儒學最重要的人物孔子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回答 (8)

2009-02-22 3:08 am
✔ 最佳答案
孔子沒有直接提出性本善,性本善根本不是孔子講的。對於人性論的探索,是《論語》成書之後,先由孔門後學提出。《論語》內講到「仁」的主要表現是不安、愛等等,但站在哲學思辯的角度上看,「仁」的概念其實發展得不太成熟。於是在孔子之後,孟荀之前的十三篇儒家簡中,出現了從不同回答進路探索到情的根源,「性」、「心」等問題,為孟荀將來發展出更有系統的心性論舖了階石。

當中問題是哲學史的問題,是儒學個別問題路向如何發展的問題,在此不詳論。但假設孔子在人性論有所主張就是假設他有直接討論過這些問題,如此即是假設了這些問題是他本人為更早提出的,明顯與公認的哲學史史實不符。

不過你的問題依然可以修改為,孔子的哲學立場跟孟子「性本善」的哲學立場連貫些,還是跟荀子「性本惡」的哲學立場連貫些。這個我相信十分明顯地是前者無疑。孟子的性本善論是上承孔子講道德自覺心的講法,以及孔子對仁的理解,兩者的理論區分甚至不明顯。但荀子對禮義的理解,已偏離孔學方向,甚至如牟宗三所指,其底蘊是自然主義的、經驗論的、實在論的,他的理論能否與孔學講的人文價值自覺相合也很成疑問。

2009-02-22 02:56:26 補充:
cslkaty君:

有教無類的主張甚至可以跟性本惡相容,根本推不出人性善的論點。相信荀子也不會否定有教無類,而他的理論也明顯述及教育對人向善的影響。

2009-02-22 02:56:44 補充:
勞斯.慕萊君:

你的說法似乎也不太可靠。你試圖以存在主義觀點非孟子的性善論,但似乎至少並不瞭解孟子理論的真實內容,也有可能某程度上曲解了存在主義那名句。

2009-02-22 02:56:49 補充:
孟子用了整篇〈告子上〉去作出比較嚴謹的論證,其內容其實不是「人的本質是甚麼甚麼」,正確而言,他是在論證「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這一命題--即「人之為人的實情就是具有為善的能力」。他是說,人具有自我實現道德價值之能力,而此一能力乃內在固有於人之為人的性質中--即是「其情」,「人之為人的實情」。這個「人之為人的實情」是超越地被規定的,它不在存在主義所講的「本質」範圍內,它是人的存在性格(ontological character),決定人之為人的先決條件,亦即決定「存在先於本質」應該應用在甚麼東西身上的必要條件。

2009-02-22 02:56:56 補充:
存在先於本質是 Sartre 的名句。試細想,Sartre 會不會說人沒有「自由」這種本質?不會,因為在他而言,沒自由的就不是人,自由是超越的決定人之為人的條件。「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同樣也是這類條件,不存在「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的東西,在存在主義者眼中會是人嗎?不會。「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是要有自我實現道德價值之能力才有,因此後者同樣是超越的決定條件。

所謂「存在先於本質」不是說人本來甚麼都沒有。你可以說人本來甚麼「本質」都沒有,但你總不能說人本來連人作為人的存在性格也沒有。

純作討論,如有錯誤,請指點。

2009-02-22 03:06:10 補充:
ex211221122112 君:

首先,你不瞭解孟子的所謂「人性本善」是甚麼。而且,你分不清仁和其他情感的主要分別。「仁」在孔子的描述裡,是一種道德情感,跟其他情感異質。作為一種道德情感,當你無法服從仁時,會有不安及戚的感覺,因此它是一種「應該不應該」的道德意識。同情共感可能是仁的必要條件,但仁卻不是同情共感的必要條件,亦不能化約為同情共感。因此憑你所講的同情共感,根本不能說那就是仁,更不能等同於孟子的「性本善」。

2009-02-22 03:10:40 補充:
原文別字更正:
「如此即是假設了這些問題是他本人為更早提出的」→
「如此即是假設了這些問題是他本人或更早提出的」

2009-02-23 23:03:24 補充:
Hermes 你完全忽視了孔子強調道德教化的目的,而僅由片面提出膚淺推論。如果他只是強調道德教化,他就不算是個哲學家。他的理論受重視的地方,主要是他嘗試證立道德教化的正當性。據他所言,禮之所以為禮的根據本乎仁這種道德情感,仁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含有正當應然性的 normative meaning,社會才應該施禮來強化和肯定仁的真情實感。故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整個社會之節度秩序,歸根以一「正當性」/「義」為基礎,乃實現「正當性」之工具,而這「正當性」的根源是「仁」的真情實感。

2009-02-23 23:03:28 補充:
總而言之,他強調道德教化的理由,並不在於他覺得人出生無善惡之分,正如我所言孔子在這問題根本未有立場。不過這還不是問題的癥結,癥結在於你的推論形式,你的形式是這樣的:

一)孔子強調道德教化
二)如果人出生無善惡之分,則道德教化是應強調的
結論:孔子認為人出生無善惡之分

這就好比這樣的推論般合乎邏輯:

一)A認為人獸交是有問題的
二)如果正常性交是有問題的,則人獸交也是有問題的
結論:A認為正常性交也是有問題的

2009-02-27 00:54:01 補充:
多謝本是無根兄嘅抬舉,失禮失禮……論哲學的專科知識,我遠遠不及你啦~多多指教~

Hermes,如果是這樣你的推論變得複雜了很多,第二步推論仍隱含著「如果人出生無分君子小人,則有理由道德教化」 的前設,以這點去推論孔子認為道德教化是基於你猜想的原因仍有毛病。第二步推向第三步也有問題,你將「人一出世就唔係君子」同「人出生並無善惡之分」等同。但君子的意思本來就不單是性善者,而起碼是在性善之餘,能明白禮儀之本的習禮者(且應還有更多意義)。

聽語氣,你兩位係咪識架?如果係咁嘅話 Hermes 佢可能唔知你係邊個所以先講風涼話啫,你唔好怪佢喎~XDD

2009-02-28 01:07:59 補充:
Hermes 講完「你岩」之後

投自己一票....==”

哈哈哈~
參考: 《論語》、《儒簡》、《孟子》、《荀子》、牟宗三《圓善論》、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2009-02-28 3:10 am
Hermes 兄, 將閣下和另一位回答者的回答一起放入投票中,是因為在下認為兩個回答是各回答中最好的, 自問學識淺薄,對哲學不甚了解,如果任意挑選最佳解答,或者會選錯答案,因此才交付投票.用意並非在"等睇戲"(其實也沒有甚麼戲好看),請閣下不要誤會~
2009-02-26 10:55 am
  候選編號 001 的分析邏輯性很強,也點出了問題核心所在:如果並無文獻根據能指出孔子有就人性論作出評價,則問題只能在於分析他的理論跟性善的連貫程度。而且觀乎其對其他回答者的抨擊,有識者自一眼可見他對牟宗三與勞思光的觀點作出可靠暗引,由此可知他曾鑽研過相關典藉以致二手材料,大概曾經或在專修哲學。

2009-02-26 02:55:43 補充:
  候選編號 002 的理解恕直相當平庸,沒有學術深度,即對《論語》實質上未有一種足以使他能作出有力回應的有系統理解。而且其答案要在哲學上有任何意義,則必須先回應 候選編號 001 的指控,因為那個指控在邏輯上完全推翻了他的推論乃至結論,而其中的推論謬誤是連小學生也應該分辨得出的。除非 候選編號 002 可以指出 候選編號 001 實質上誤解了他的推論方式,否則他的答案極為無力。但抱歉本人看不到這個可能性。
2009-02-23 3:39 pm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很少聽到關於孔子是性善還是性惡的討論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的孟子很明顯是相信性善的

至於孔子, 我們都只知道他很強調道德教化, 要做君子, 不做小人
他乎是認為人如果不好好修養自己, 不「遠小人」的話, 久而久之就會淪為小人
我對四書五經並不熟悉, 沒有例子, 但我覺得他不是認為人一出生便會是「小人」, 要教化才能成為「君子」的
同樣, 他那麼著重教化, 我覺得並不是為了「防止人變為小人」, 而是導人向君子之道的

所以我認他覺得人出生並無善惡之分, 在乎後天教化

2009-02-26 04:44:26 補充:
啊! 被擊倒了!

我從頭到尾都只係話「我覺得」而已, 無logic! 好la好la我下次放去「意見」la...
既然話logic既話, 我自己硬要搵既話:
1) 我覺得他不是認為人一出生便會是「小人」
2) 他那麼著重教化, 我覺得並不是為了「防止人變為小人」, 而是導人向君子之道的 --> 咁佢都應該唔覺得人一出世係君子卦 (好la好la呢個並唔係一個推論XD, anyway 我應該係朝呢個方向諗的)
3) 因為1同2, 所以我認他覺得人出生並無善惡之分, 在乎後天教化

hey! 但係我冇講過「如果人出生無善惡之分,則道德教化是應強調的」

2009-02-26 04:44:43 補充:
仲有! 我已經預先「申報」左我冇咩學術知識, 本是無根人兄就唔好話我la...哼

仲有! 你係側邊食花生睇戲講風涼話! 講邏輯! 又唔見你幫幫口!

仲有! R.V.P. 點解將我個答案放入投票!? 你又係等睇戲!? XD

(發爛ja)

2009-02-27 01:30:50 補充:
唔係
我唔識佢XD

但君子的意思本來就不單是性善者,而起碼是在性善之餘,能明白禮儀之本的習禮者

你岩!

2009-02-27 23:08:40 補充:
我都係講下je~唔駛咁介意=p

2009-02-28 01:16:32 補充:
咦?
唔係呀! 睇錯左! 我諗住投你ga, 就係俾你說服左之後
我之前都覺得奇怪點解你同 本是無根 會投我...
你信我la~人格擔保!
哈哈哈~
參考: 我覺得
2009-02-22 6:04 am
呢度只係聽番黎,同問題無乜關,只係作個補充咁吹兩嘴

聽聞人仲係年幼的時候,對「自己」跟「他者」唔能夠好清楚咁區分,見到其他人痛苦果時,自己都會跟住痛苦起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呢個心理學現象可能解釋到人性本善的由來。
2009-02-21 7:30 am
根本沒有人性可言,存在先於本質。第一位回答者也提到人來到世界像一張白紙,所以我們是自己索造自己,而沒有一個特定的本質,即人性。純作討論,如有錯誤,請指點。

2009-02-21 22:52:32 補充:
零零四,你的說法未必太不可靠了。
參考: 存在主義
2009-02-21 5:55 am
1號回答者注意:提出性本善者非孔子,應孟子
2009-02-20 11:35 pm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卻曰:人之初,性本惡
其實人性的善惡之分, 好視乎其個人的成長環境及其成長經驗.
每當一個生命來到世界, 都像一張白紙, 視乎周遭的人或事怎樣來填滿這張白紙, 所以人的教導背景對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

2009-02-21 10:35:45 補充:
我清楚你的問題的方向, 孔子有萬世師表的美譽是眾所周知的, 記得有一句"有教無類"就更是孔子的代表了, 如果從"有教無類"這句話來推論孔子認為人性是如何可能會好些.
有教無類的意思據我的理解是不單指那個人是貧是富, 而更重要的是指人的人性是善是惡, 都應得到教導.
那麼孔子可能並不在乎人性的善惡, 而在乎應怎樣將善的人教得更善, 將惡的人教好罷了.
而結論可能是孔子本身都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 由於一些的理由, 導致某些人所行的路有所偏差, 而經過教導是可以將他們導入正途, 所以才有"有教無類"這句話.
參考: , 小小愚見, 請勿見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7: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20000051KK007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