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瑱
有兩個讀音,
tiǎn
<名>
古人冠冕上分垂於兩耳側的玉飾;美玉
瑱,似玉充耳也。從玉,真聲。 ——《說文》。按,天子以玉,諸侯以石,字亦作磌。
玉之瑱也。 ——《詩鄘風君子偕老》。箋:“塞耳也。”
玉瑱——《周禮弁師》
瑱用白纊。 ——《儀禮士喪禮》
角瑱。 ——《禮記檀弓》
其又以規為瑱也。 ——《國語楚語》
補充說法: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許,廣七八分,以紞懸當耳。天子以玉瑱,諸侯以石紞,用採織之。
2.讀作 zhen4
瑱是古時的一種耳飾,是有"華夏特色"的耳飾.在“不毀傷發膚”的理念下,西漢之前不論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兩種,男子的瑱則多稱為“充耳”“纊”。女子的瑱,較有特色的則是“簪珥”----將懸有瑱的絲繩繫於髮簪之首,插簪於髻,懸於耳際,故名。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在刻畫衛宣姜時寫道:“鬒發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懸在冠/髮髻兩側,懸垂在耳際.因此被賦予了一種"虛心聽取意見"的禮義.女子褪去簪珥的行為是謝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國政,他的薑後自褪簪珥長跪於永巷,以勸政其夫君。此舉後,周宣王果然勵精圖治,開創了周室的中興局面;漢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亂國,於是賜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脫簪珥叩頭",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縊身亡。
《長沙發掘報告》記錄西漢後期的玉瑱:白色、無光澤,蕈形,一端較大,一端較小,中腰內凹;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細如喇叭形,中間穿一孔的。色有深藍、淺藍、綠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錐狀,下端成珠狀,身上無孔,無色透明像玻璃。
瑱:古代帝王受諸侯朝見時所持的圭。也作鎮圭。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