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舊賦的抒情手法 和贈白馬黃彪 的抒情手法

2009-02-19 7:34 am
思舊賦的抒情手法 和贈白馬黃彪 的抒情手法
更新1:

急急急 !!!!!!!!!!!!!!!!!!!!!!!!!!!!!!!!!!!!!!!!!!!!!!!!

回答 (1)

2009-02-20 3:12 am
✔ 最佳答案
版主您好。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4.gif

所謂抒情手法也歸入「賞析」ㄧ類,餘下全以賞析替代之。
此外,第二篇的應該為贈白馬王彪才是。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33.gif


【思舊賦賞析】
這篇賦體文是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向秀為懷念故友嵇康和呂安所作。此賦分為“序言”和“正文”兩部分,字裏行間直陳直敘,除了對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對當時黑暗政治難以明言的悲憤也流露其中。可謂情真語切,悲憤交加,寓情與景,寄意遙深。
“序言”寫向秀自己經過舊廬時聞鄰人笛音,不禁憶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彈琴的模樣。“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當時,亡友嵇康看看日影,臨刑將到,便索琴彈了一曲只有他自己會彈的《廣陵散》。其“遠而疏”的從容氣度,對臨刑前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對屠殺者極度藐視的神情,活靈活現,如在目前。據《晉書》記載:“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所以說,《廣陵散》是嵇康“臨當就命” 索琴而彈出的絕響,是嵇康最後思想的凝結,也是我們瞭解嵇康生命意識的關鍵。有人說,嵇康“把莊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間化了”(羅宗強語),因為,琴聲對於嵇康來說,曾經凝聚著“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遊》)的神仙情結。有了這樣的心態,嵇康不會去顧及人生之途上到底有多少不盡人意的地方,哪怕“寄餘命於寸陰”,也不忘去彈奏“感天地以致和”的音樂,讓琴聲超越人生困境的詩性境界,去創化一種本然,去拓展一種空穀傳響、長嘯久絕。作者這樣寫嵇康慘遭殺害時戲劇性的動人表現,目的是歌頌亡友的德才和風度。
“主文”虛實相間,借景抒情,悽楚悲愴,涵詠不盡。“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曆窮巷之空廬。”此處用“濟”、“經”、“瞻”、“息”、“踐”、“曆”等動詞,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舉步維艱的處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一方面又是通過特定時間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懷。魯迅說,向秀寫《思舊賦》是“為了忘卻的紀念”。向秀繞一大段遠路到山陽去,是為了憑弔昔日好友,而憑弔又是為了告別。這是因為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而當年,他與嵇康曾沿著這條路,往返於山陽與洛陽,寒風凜冽,往事如煙……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經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歎《黍離》”、“悲《麥秀》”、“棟宇存”而“形神逝”。 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聲如昔,但自嵇康死後,他的妻兒已遷居他鄉,此處只留下了一座空宅。雖然棟宇還沒有毀壞,而主人已經形神俱逝。遠遠望去,猶如荒塚一樣淒涼。這些現實與往事,無不勾起向秀的極大傷感。此刻,向秀想起歷史上李斯被腰斬的冤案:李斯臨刑對兒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對兒子關於黃犬的一段臨別談話,讀之令人鼻酸,這是血淚的怨憤控訴。向秀用此隱喻和類比,為嵇康鳴不平,故又憶及“顧日影而彈琴”之事。忽然,遠處傳來了嘹亮而斷續的笛聲,原來是陌生的鄰人吹起了一首傷感的曲子,在這寒冷的黃昏,更是沁人肺腑的淒涼。於是,“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與開頭“序”中描寫的嵇康的身影與音樂聯繫在一起遙相呼應,同時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魯迅曾經說過:“青年時期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麼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了。”原來,“吟罷低眉無寫處”的心境多麼與之相似。有人也曾評說,“向秀作思舊賦,家國萬端,生機變亂,不可勝說。然而鬱結者,欲說還休,休又難止”。也許這就是抒情小賦動人心弦之處——“短歌微言不能長”(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詮釋吧 。
總之,《思舊賦》以含蓄的筆法,表述對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簡短的筆墨,隱晦曲折的表達自己哀傷激憤之情。尤其是“山陽鄰笛”的典故,哀怨憤懣,情辭雋遠,已經成為後世文學審美的意象之一。

2009-02-19 19:12:34 補充:
【贈白馬王彪】

(此為摘錄,原文頗長,詳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62582.html )

《贈白馬王彪》一詩,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對曹丕手下的鷹犬爪牙的仇恨和憤慨,實際是對其兄曹丕對他們弟兄殘酷迫害的抗議。通過本詩可以加深對封建統治者反動本質的認識,他們對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殘忍無情,對廣大人民的壓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2009-02-19 19:12:47 補充:
《贈白馬王彪》一詩,是繼屈原《離騷》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首長篇抒情詩。詩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長,結構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罕見的。
全詩氣魄宏偉,結構嚴謹。曹彰之死有如一個陰影籠罩全篇,由此構成的悲劇氣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裏都反覆渲染,突出了這一事件的嚴重後果。中間「欲濟川無梁」,「中途絕無軌」,「欲還絕無蹊」的「三無」,把作者走投無路,進退失據,悲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聯結起來,並使文氣貫通,前後勾連,全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009-02-19 19:13:00 補充:
結構的渾然一體,和各章之間運用轆轤體有密切的關係。轆轤體即修辭學裏的「頂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與段或句與句之間用相同的字句相互銜接。古代《詩經》中的《文王》和《既醉》兩篇;樂府詩《平陵東》、《西洲曲》都運用了這種形式。《贈白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沒有使用轆轤體(《古詩源》把我們分的第1章和第2章視為一章)之外,其餘各章都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馬玄以黃」,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黃猶能進」;第三章的末句是「攬轡止踟躕」,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躕亦何留」,下皆仿此。這種手法能夠使結構緊湊、段落分明而又便於人們記憶和傳誦。

2009-02-19 19:13:21 補充:
抒情的方式也時有變化,有時直抒胸臆,有時卻把抒情和敍事、寫景結合起來。「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縱橫」,看起來是敍事,實際是抒情。第4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作者噤若寒蟬,大膽寫了這首詩,不也正像「寒蟬哀鳴」嗎。詩中的寒蟬、歸鳥、孤獸都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冷落空曠的秋季原野,也是當時詩人所處的政治環境的形象再現。
恰當比喻不僅可以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而且免於授人以柄。把監國使者比之為「鴟梟」、「豺狼」和「蒼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2009-02-19 19:13:44 補充:
史學家陳壽曾說:「魏世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止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評》)讀了《贈白馬王彪》一詩,就會深刻理解這種歷史上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複雜性和尖銳性。

2009-02-19 19:13:50 補充:
清人方東樹在其《昭昧詹言》中評此詩曰:「氣體高峻雄深,直書見事,直書目前,直書胸臆,沈鬱頓挫,淋漓悲壯,與以上諸篇空論泛詠者不同,遂開杜公之宗」(卷2),這是側重詩的風格和表現手法而言的。所謂「空論泛詠者」指上文方氏評論過的曹植的《蝦 篇》、《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美女》、《白馬》、《遠遊》等。方氏所論,大體近是。杜甫無疑受到過曹植的影響,他說過:「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話。但說「開杜公之宗」,則言過其實了。
參考: 瑣窗寒 彙整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20: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18000051KK021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