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褶皺(fold)是指岩石的各種面狀構造(如層面、葉理)受到力的作用而呈現彎曲形態的地質構造。褶皺的形態千姿百態,褶皺的規模差別也極大。在西部麓山帶都為波長較長的褶皺,所見到的大多數是屬於翼部的傾斜岩層,只有在少數的岩壁上偶而可見到岩層在軸部彎曲的現象。在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地區的板岩帶的露頭,即可見到波長長短不一,各形各樣的褶皺,且都伴隨有軸面劈理的發育。更東邊的中央山脈變質岩帶中,褶皺的波長更短,小至顯微鏡下的薄片中都可見到褶皺構造,形態更是多采多姿,為研究褶皺構造最理想的場所。
由於岩層在形成褶皺過程中,常隨著褶皺作用的進行而伴隨產生一些其他種類的小型地質構造。這些小型構造記錄著當時的岩石力學性質與其所處的環境狀態。因此褶皺的研究,對於一個地區地質構造的形成歷史的瞭解,及對岩層分布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
節理(joint)一般又稱為裂理(fracture),是指岩石中的裂隙,且裂隙兩側的岩石沿著裂隙方向沒有明顯的錯動。但如果有肉眼可觀察得到的位移,則可稱為小斷層。裂隙中如果有礦物的充填,稱為脈(vein),由石英充填的裂隙稱為石英脈,由方解石充填的裂隙稱為方解石脈。在臺灣,節理是最普遍常見的地質構造。有些的解理大都被礦液充填而形成礦脈,在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的變質岩區的脈大都為石英脈,而在麓山帶非變質岩區所見的大都為方解石脈。如果裂隙中空,則稱為裂縫 (fissure或gash fracture)。雖然節理在臺灣是最普遍的地質構造,但也是被研究的最少的地質構造。在一般的地質報告中,大多只報導節理的位態,對於節理形成的先後次序、形成原因、形成機制及其與岩層厚度及岩性的關係等,很少作進一步地探討。其實就實質上的應用,這些研究對工程地質、礦床探勘是十分有用的。
http://www.earth.ce.ntu.edu.tw/%A4s%B1Y%B1%D0%AB%C7/geostruc/geostrc6.htm
斷層是指岩石的破裂面,在破裂面兩側的岩體有相對的運動。断层大小不等,大的断层可以纵贯整个岩石圈,水平则可绵延几千公里。由於地殼會在斷層處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人們也發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中国就是板内断层十分发育的地区。由于较大的断层通常都不只是一个简单清晰的断面,而是一组断面的集合,因此人们又提出了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英文)fault zone)的术语,在地质学文献中,规模巨大的断层带则通常叫做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