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以下是詳細的分別解說。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這個日子中譯為「情人節」,是個西方的節日,叫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此時男女會互換禮品,以表愛意。關於此節日的起源,說法大致是這樣的:在西元第三世紀時,當時的羅馬皇帝宣佈所有與婚姻有關的承諾應該廢棄,使更多的男人可以走上戰場,了無牽掛。可是有個名叫華倫泰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宣示,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婚禮。當事情被告發後,華倫泰神父在這天被絞死。為了紀念這個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而犧牲的神父,這天就被稱為聖華倫泰節。隨後有些西方的名人雅士或王公貴族,就在這一天送些定情物給相戀的愛人,以述衷情。
在美國,對女友或妻子,男性自然是送玫瑰花和去餐廳約會。但是也逐漸演變為在社交場合的公開打招呼。男性在這一天可以向他認識的各種年齡階層認識的女性說「Happy St. Valentine』s Day ! 」,而不會遭到麻煩,因為這時已經沒有男女間那種戀情的含義了。唯一例外是在這一天,男性也可以向自己暗戀的女性偷偷送上一張卡片,女性在接到卡片後往往會偷偷向四周認識的男性訊問是否是其所送的。這時,就要看被問到的該男性有沒有勇氣趁機表白。由於都是在暗中進行的,即使那女性不感興趣,暗戀者也不會遭到恥笑。當然有些女性也會在第二天在同伴間,炫耀自己有多少暗戀者,名字自然是不會公佈,來保護隱私。
這個節日傳到東方後,漸漸變質了,主要是因為商人認為商機無限,使得情人節變成考驗男女之間感情的試金石,這些商業化現象令情人之間,變成以金錢來衡量愛情,消費為主導的商業化節日,反而失去了紀念華倫泰神父,或是男女戀人那種含蓄的表達心意的原意。
現在一些有識之士把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說起來,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是牛郎織女纏綿的故事,讓這個日子變為乞巧、許願的節日。牛郎織女經過一年的別離,換得一夕的相見。悲歡離合之際,也就是在喜鵲搭的虹橋上,互述衷情,雖然浪漫,卻恨苦短。近年許多國人和亞裔年輕人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七夕傳統並無關係,只是凸顯重視傳統文化的心願。
另一個傳統的節日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西方的情人節。元宵節又稱燈節,有燈會、燈聯、燈謎。既然是古時的情人節,那麼不消說,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在眾多的元宵愛情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這兩大樁喜事。
在古代,元宵節是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子們,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房,五步不離家門。只有到了元宵節這天,趁過節時可以結伴出來遊玩。 賞花玩燈正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未婚的男女藉著賞花燈、對燈聯或是猜燈謎,可以結識一些異性,順便為自己物色中意的對象,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尋覓對象的節日。在古詩詞中,有描寫元宵節女子出遊的詩句,以清朝董舜民的《元夜踏燈》最為傳神:「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宋代歐陽修在一首《生查子》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也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在台灣,也有個傳統習俗:「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未來婚姻能美滿的女子,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
總的說來,元宵節作為情人節更會適合傳統的中國人,用羞澀矜持的眉目傳情,像心儀的人遞送著愛的信息;而瓦倫泰節作為情人節可說是適合新潮的中國人,以紅艷如火的玫瑰,見證著澎湃洶湧的激情;七夕的情人節則比較適合保家衛國的軍人和寒窯苦受的軍嫂,借別離的不捨加深濃郁的相思,就像那牛郎織女,一年苦相思,一夕值千金。其實,不管是東方的詩帕有意還是西方的花卉傳情,不過是愛的媒介。當佳節到來時,一對對熱戀的情侶,相約黃昏後,至於是手提一盞花燈流連,互贈詩帕定情;還是手捧一束玫瑰赴約,單膝跪地求愛,就只有見仁見智了。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