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中的「因緣觀」和「宿命論」有何異同?

2009-02-18 2:16 am
佛家中的「因緣觀」和「宿命論」有何異同?

回答 (2)

2009-02-22 1:48 am
✔ 最佳答案
因緣觀與宿命論 , 同樣建基於 " 因果法則 " ,
唯兩者對因果解讀 , 截然不同 ,

宿命論所立的 , 乃因果二體分離法 ,

因體不是果體 , 果體不是因體 , 兩者毫無關連 ,
然而 , 果體卻受因體全然支配 ,
因而產生 " 他力作用 " ,
他者 , 乃他因 , 即主宰之義 ,

世上不少宗教或信仰 , 包括基督教 , 天主教 , 回教等 ,,,,,
乃至星宿命理 , 玄學掌相 ,,,,,
統通都是 " 宿命論主義者 " ,

儘管神學家愛說 " 自由意志 " ,
然而 , 所說的自由意志 , 不能掩飾其宿命論主義思想 ,

宿命論的因果法則 :

一因 , 定一切果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10.jpg

(一) 宿命論 ---- 木偶戲論

此為最極端的宿命主義思想 ,
認為人的意志選擇行為 , 乃全由主宰操縱 , 並非來自自我本身 ,
我們只是被主宰的一具木偶而已 ,
面對此等戲論 , 我們不易駁斥 ,
至少 , 我們不易論証我們的思路 , 方向和行為 ,
是出於自力 ( 意志 ) , 還是出於他力 ( 主宰 ) 所致 ,

比喻說 :
眼前有蘋果與香蕉 ,
某人因著喜好 , 而選擇了香蕉 , ( 出於意志 )
極端宿命論主義者可以說 , 某人的喜好是早有定數 ,
因此某人所謂的選擇 , 亦出於定數 , 故沒有意志可言 ,

要駁斥此等戲論 , 我們還是可以確立 " 一體觀 " 思維 ,
( 在此 , 不打算駁斥此等戲論 )
(二) 宿命論 ---- 低級意志

此等宿命論 , 加入了個人意志 ,
此等意志 , 無助於否定宿命論 ,

玄學家有言 " 命運 " ,
命者 , 定數也 ,
運者 , 乃個人的意志 ,
故人只能轉運 , 不能換命 ,
人受限於天命 , 就是受制於主宰 , 受制於宿命 ,

神學家說 : 神給了人自由意志 , ( 美其名為自由 )
然而 , 人的意志同樣受限於人格化神的意志 ,
因為人的意志是出於人格化神的意志 ,
人受限於神 , 就是受制於主宰 , 受制於宿命 ,

我們稱此等意志 ----- 低級意志 ,

玄學命定論 , 跟神學神定論 ,
差異在於天命不落於人格化 ,
神 , 卻灌輸了人格化形像 ,
除此以外 , 其宿命論的法則 , 完全相同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11.jpg

對於極端宿命主義者來說 ,
那種低級意志 , 只是人類於心靈上自我產生安慰的借口而已 ,
因為命定論與神定論的宿命法則是 " 一因 , 定一切果 " ,
那種所謂的底級意志 , 不過是從一因而來的果實而己 ,
這樣 , 說此等低級意志視之為意志 , 實為謬論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12.jpg


佛家所立的因果法則 , 乃非一非二體之法 ,
因體不是果體 , 卻不離果體 ,
果體不是因體 , 卻不離因體 ,
前世因所生的今世果 , 卻是後世果之因 ,
因此 , 同一事理 , 我們可以稱作果 , 亦可以稱作因 ,

比喻說 :
學生犯過錯 , 老師糾正他 , 他再也不犯此過錯 ,
學生犯錯為因 , 老師糾正他為果 ,
老師糾正他為因 , 他再不犯錯為果 ,
老師糾正他這事件 , 既是因 , 亦是果 ,

因緣觀的因果法則 :

一切因 , 定一切果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13.jpg

嚴格來說 ,
佛家沒有所謂自力與他力之分野 ,
自力者 , 乃自我作為主宰 ,
他力者 , 乃塵世外境作為主宰 ,
佛學不立主宰 , 故自他本無絕對性 ,
所謂的力 , 不過是由自他和合生成的效應 ,
離他力 , 無自力可得 ,
離自力 , 無他力可尋 ,
當然 , 佛家不否定人的意志 ,
然而 , 這種意志仍屬有限性的 ,
所受制的 , 正正就是 " 業力果報 " ,

業力報應 , 跟主宰 , 有何不同呢 ?
主宰者 , 不是他主宰我 , 就是我主宰自己 ,
業力報應 , 既不是他主宰我 , 亦不是我主宰自己 ,
因為前世的我 , 不是今世的我 , 故我不是主宰 ,
因為前世的我 , 亦不是非今世的我 , 故無所謂他主宰 ,
既然無主宰 , 就不能定義宿命 ,

極端的宿命主義論者 , 或會質疑 :
既然人的意志是有限性 , 仍受限於業力果報 ,
那麽 , 仍應該把業力果報立入宿命之理 ,

要知道 , 業力果報本無定性 , 無限制性 ,
隨善而生善業 , 隨惡而生惡業 ,
唯人的一期生命是有限的 , 所認知的事理有限 ,
因此才顯得業力果報謂之有限 ,

再說 , 佛家說 : 眾生皆具佛性 ,
佛性者 , 乃無限性 ,
眾生雖為有限 , 但其本質卻是無限的 ,
這就是所謂的一體二性 ,
因此 , 若歷世不停於念修 ,
最終可以從有限的體性 , 轉化為無限的體性 ,
這種說法並不是由 A 到 B , ( 由有限到無限 ) ,
而是 A 本身具有限與無限二性 , ( 由有限性轉化至無限性 ) ,
故有限與無限本是一體二性 , ( 見下圖 )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eeee2001hk/Q114.jpg


2009-02-21 17:49:03 補充:
世人總墮落於宿命主義 ,
乃源於人本身的缺憾 ,
於一期生命裏 , 不平等的現象 , 包括貧與富 , 賤與貴等 ,
使得人心靈空虛 ,
為了填補缺失 , 唯有立天命 , 作主宰 ,
天命不可違 , 從而產生自然觀 , 人應順隨自然 , 依隨天理 ,
或有說天命總不會虧負世人 , 藉以撫平內在的空虛 ,
或有造物主 , 審視世人的實況 , 最於審判世上的不公 ,
如是者 , 世人往往寄情於宿命論 ,

2009-02-21 17:49:48 補充:
因緣觀不易使人體悟 ,
同樣源於人本身的有限性 ,
人只能知覺一期生命的實況 ,
對於生前死後 , 毫無認知 ,
因此 , 對於所謂後世的事 ( 或後世的我 ) ,
難於動情 , 感覺上毫不相干 ,

2009-02-21 21:18:39 補充:
還要補充一點 :

業力果報本無定性 ,
雖說是我人今世的因 ,
然而我人今世所作所為 ,
同時會影響累刧的業力 , 佛家稱之為化緣 ,
因此 , 當下所作的是因 , 業力的流變是果 ,
業力與當下 , 互為因果 ,
沒有誰主宰誰 ,

2009-02-21 21:43:42 補充:
這才突顯 " 意志 " 的真正價值 ,

2009-02-21 21:44:26 補充:
突顯 = 特顯

2009-02-27 21:44:46 補充:
係凸顯先真
2009-02-19 5:55 am
我試著借之前的一篇文章《扮貓》,來分別說宿舍論與因緣果報論之分別。

《扮貓》

剛才閒看了電視劇,其中一段劇情是說男主角教女主角「扮貓」,令我的靈感忽而湧現,真算是多元化學習吧!

「扮貓」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真有意思!「扮貓」就是坐地起價,或是俗語的「吊高來賣」。人就是這樣的:遇到危機、失去之時,才懂得珍惜和喜悅於往昔的事、物。這大概是人性吧!

為什麼富有的時候不懂把握,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才後悔不已?在富有之時不去投資理財,只任意揮霍,最後就會後悔。為何會後悔呢?就是因為失去。但試想想,你在富有之前是不曾為「不富有」而後悔的,因為你本來就沒有。那麼之後為何要後悔啊?是因為你曾經擁有過,失去時便更覺痛苦。從客觀上看,你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但人往往就是感性的、主觀的。人們在失去時,更多是因為「失去」而傷心、後悔,他們不願意「從有到無」。當然我指的是在沒有感情基礎的事上。

在情感上的事例再看看,一個孩子在雙親離去之時,往往都悔恨自己不夠孝順、不懂珍惜。之前為什麼不去珍惜?為什麼不日夜無間的陪伴他們?同樣是因為失去。

有人發表「要來的始終會來」的「理論」。我實在不能苟同,他們大概是相信「宿命論」吧。這是一個涉及相對時間的物理學問題,難道有預言家說你的親人明天離開,這就必然嗎?就算這話是來自醫生、科學家、風水師,或是「先知」,或是有「天眼通」、「宿命通」的修行者,這話都不是百分之百會應驗。我相信有些人對未來有感覺、預感,但不是必定準確的。因為未來是建基於現在,如果改變了現在,將來就自然不同了。

既然將來的事怎樣也有可能,人們就認為應該要珍惜。但我以為「珍惜」是一個虛詞、偽詞,不是表示說「珍惜」的人虛偽,
我只說「珍惜」二字都不實在。說了珍惜,會有所改變嗎?會永不失去?珍惜是怎樣的?只是一種心態而已,沒有實質意義。

與其說珍惜,不如說把握、捉住。把握機會,也就是「catch the opportunities」。在你富有時,把握機會去投資理財、買些什麼,或是儲蓄;在你與親人一起時,把握機會去照顧他們、與他們交流、與他們聯誼、享受他們的愛護;與情人一起時,把握機會去逗他/她開心、服務、合作、溝通;學習時,把握機會去發問、理解、吸收知識。擁有時,就應把握機會去珍視、把玩、享受、使用,盡力維持擁有的關係。

大千世界,是變幻無常的。我們的未來是建基於現在,我們的現在是建基於過去。如果你昨天少寫一隻字,或是多說一句話,現在的情境可能全都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做的事,會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未來。所以「宿命論」不是正確的,宿命表示一切早已註定的意思,但這世界是沒有註定不變的。

4/8/2008

2009-03-01 21:29:19 補充:
佛家的業力論,與原始印度的業力論不同。

「其實,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緣果報」中「緣」的深刻意義,有因不必然有果報,關鍵是有沒有滋潤善惡業的「緣」,這也是解脫之鑰。」

「業報的觀念,是佛教出現前,印度固有的傳統思想。這是通俗上,勸人為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業報威脅為動力的修行裡,那麼,對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會有所不足的吧!」


﹝選自:http://hk.myblog.yahoo.com/buddhism-ckw/article?mid=10630﹞

2009-03-01 21:34:24 補充:
因此,佛家的業力論加上了「緣起」,這樣業力是因,當世之造化為緣。業報是否會受,就得看是否因緣俱足了.......

「簡單來說,業報,就是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從因緣法則的觀點,傳統業報的說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從因緣法的理則裡,更深入地指出「有業報,而無作者」的獨特觀念,表達了別於傳統的佛教業報觀。

隨著人們的所作所為(業),而受相對應的報應,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業報觀念了。

然而,業報也不是就那麼的固定不變,是隨著往後的因緣條件,而變化的。」

﹝選自:http://hk.myblog.yahoo.com/buddhism-ckw/article?mid=10646﹞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6: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17000051KK011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