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楚辭>的問題..請各位老師解答一下 20點喔

2009-02-10 4:31 am
因為本人在書中看到...<楚辭>好像是屈原做的..
想問一下...楚辭內容的文章是屬於韻文嗎....
還是散文....
如果是韻文那是屬於哪一種....例如說是類似詩經的
還是古詩十九首型的
還是唐詩的....還是詞曲類的
類似就好...
還有是誰做的 或編輯的.....裡面是不是只有屈原的作品....
還是還有其他人的
還有裡面有那些篇章.....那些文章比較有名...有那些著名作家
是在哪時候成書的......還有其他相關資料
最後請註明出處..謝謝

另外在問一下...漢賦是哪種韻文....
另外請舉例有名作家的篇章及內容與其他相關資料
謝謝摟...
更新1:

嗯.......有需要漢賦的名篇賞析等內容跟其他補充資料.... 你這些資料都很詳細...謝謝你喔

更新2:

..... 你只給我賞析= = 原文不見了= = 我要怎麼看阿.......而且.....有兩封信是亂碼= = 2.跟3封是亂碼= =

更新3:

這位大哥....... ......我看能不能請你直接加我即時....我不知道你的帳號...... 我即時YAHOO的跟我信箱帳號一樣 因為你那封也是亂碼....抱歉... 我有是在用即時問你應該比較快吧.....而且也比較方便.... 謝謝你摟......

更新4:

......抱歉......應該稱呼你為大師....... 還有阿= =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整理有關中國從遠古到現今各種文學主流體例的整理....例如說.詩經.楚辭..古詩.樂府詩.漢賦.唐詩.宋詞 元曲......等等的資料整理.....像是能不能入樂..能不能歌唱...是否押韻 盛行幾言詩.重要篇名及代表作家等..... 還有重要歷史散文或是經典散文.遊記.@@亭記等的資料整理(包含作者和其他內容)....... 我希望有表格式的....抱歉..有點麻煩...麻煩你摟...大師....

回答 (2)

2009-02-10 7:02 pm
✔ 最佳答案
版主您好。先針對版主的疑惑解答,資料補充在下方。
(以下是個人見解,並無引用。)
1.楚辭算是韻文,版主可能看到一些句子明明讀音不一樣,但書上卻寫押韻。這是古代讀音與現代讀音略有出入的關係。
2.楚辭不是全部都是屈原做的,楚辭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應該這樣說。楚辭中歸類屬於他的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漁父、天問等篇。(其中有一些略有爭議。)
3.所謂與什麼很像之類的,詩經跟楚辭頗有差異,詳見敝人回答: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20904794
4.楚辭的編輯有兩家,一是劉向(以散佚。),今所見為王逸輯本。
5.漢賦有一些是與楚辭非常類似的。但除詩、詞、曲有一貫傳承之脈絡隱約可見之外,其餘均不甚明顯。
6.漢賦名篇:子虛賦、上林賦、七略等等。

【楚辭簡介】
(摘自: http://www.chinapoesy.com/JianjieChuCi.html )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後的一種新詩。漢武帝時,劉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楚辭》,從此,“楚辭”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至於後人以《離騷》為代表稱之為“騷”,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不符實,卻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形區別開來。
**楚辭的名稱和來源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以後的一種新詩體。
“楚辭”這一句詞不知起於何時。《史記》在張湯的傳中已經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漢初就有的。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漢代一般稱“楚辭”為賦,這是不十分恰當的。“楚辭”和漢賦,體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押韻的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押韻規律都是兩種不同的範疇。再從音樂的關係上看,雖然都是不歌而誦,但漢賦同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些。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與賦本來是有區別的。由於漢賦是直接受“楚辭”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文體,在習慣上漢代人多以辭賦並稱,把屈、宋之辭與牧乘、司馬相如的賦等同起來。於是辭與賦的概念混淆了,從此以後,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辭都稱之為賦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不應混為一談。至於後人以《離騷》代表《楚辭》而稱之為“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篇,《文選》有“騷”類等。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實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區別開來。
“楚辭”的產生有其複雜的因素,決不是偶然的。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楚國地方文化。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有自己的特點。與此同時,楚國又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吸收了中原文化,也發展了它固有的文化。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就是“楚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遠在周初,江漢汝水間的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廣》、《江有汜》等篇都產生在楚國境內。其他文獻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國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見《說苑》中《至公》、《正諫》、《善說》三篇。)等都是楚國較早的民間文學,有的歌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個語助詞,如“兮”、“思”之類。後來便成為《楚辭》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還是楚國民間的巫歌。楚國巫風盛行,民間祭祀之時,必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楚辭》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當時楚國各地包括沅湘一帶的民間祭神的歌曲,祭壇上女巫裝扮諸神,衣服鮮麗,佩飾莊嚴,配合音樂的節奏載歌載舞,很像戲劇場面。這就是那時巫風的具體表現。這種原始宗教的巫風對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響。《離騷》的巫鹹降神,《招魂》的巫陽下招,以及《楚辭》中凡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貴品德的象徵,如高冠長佩,荷衣蕙纕,乃至豐富的神話故事的運用等,都是最好的說明。所以《呂氏春秋?侈樂篇》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楚辭”就是這種帶有巫音色彩的詩歌。



(未完,在下面補充)



其他補充資料:
http://sokamonline.com/indexPage/ChineseLit.cfm (中國文學史)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index6.html (楚辭全文)


此外有關漢賦作家資料ˋ名篇賞析如有需要請各訴我嘿 ^^


2009-02-10 11:02:51 補充:
還有楚國的地方音樂對“楚辭”也有一定的影響。春秋時,樂歌已有“南風”、“北風”之稱。鐘儀在晉鼓琴而“操南音”,被譽為“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師曠曰:“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見襄公十八年《左傳》。鐘儀事見成公九年《左傳》)。從此以後,楚歌、楚聲和楚舞一直為楚人所喜愛,見於文獻記載者不少。這是很自然的。戰國時楚國地方音樂極為發達,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勞商》、《薤露》、《陽春》、《白雪》等

2009-02-10 11:03:08 補充:
“楚辭”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辭”雖非樂章,未必可歌(《九歌》經屈原改寫後,是否用原來樂調歌唱,不能知道。)。但它的許多詩篇中都有“亂”辭,有的還有“倡”和“少歌”,這些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楚辭》中保存這些樂曲的形式,就說明它同音樂的關係非常接近。當然由於作者是楚人,他們所接受的音樂的影響也多半是屬於楚國地方的。同時,與此有關而影響于“楚辭”的那就是楚國的方言。楚國的方言有特殊的意義,也有特殊的音調。《楚辭》中的方言極多,如“扈”、“汩”、“憑”、“羌“、“侘傺”、“嬋媛”之類,參考古注及其他文獻還可以理解。至於當時音調的讀者早已失傳。

2009-02-10 11:03:22 補充:
漢宣帝時,九江(今安徽壽縣,楚最後國都)被公能誦讀《楚辭》,至隋代,還有釋道騫也善讀《楚辭》,“能為楚聲,音韻清切”(《漢書?王褒傳》及《隋書.經籍志》)。後來唐人還繼承他的讀法。可見懂得《楚辭》中楚聲的人隋唐間還有。不過這對《楚辭》的影響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民間文學和地方音樂的關係。
總之,楚國本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後來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響,二者融合為一,匯為文化的巨流,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的素材,為文學創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條件。

2009-02-10 11:03:55 補充:
就在這個優越的文化基礎上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產生了《楚辭》這樣光輝燦爛、千古不朽的詩篇。







上文頗為簡陋,還想要更多資料請來函告知。 ^^"

2009-02-10 11:04:34 補充:
【漢賦簡介】
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擒丈” ;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 。 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 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

2009-02-10 11:06:59 補充:
補充在這裡~~

我的電腦每次補充到一半 就怪怪的(囧||)

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讚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 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2009-02-10 11:07:37 補充:
漢賦形成於漢初。 賈誼首開漢賦先風,其代表作為《吊屈原賦》和《鵩鳥賦》。 真正創立漢賦體制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枚乘。 《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漢武、宣、元、成帝時代,漢賦達到全盛期。 這一時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漢賦史上佔有“賦聖”地位的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作賦29篇,現僅存《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哀二世》 6賦。 其中,他的《天子遊獵賦》包括《子虛賦》和《上林賦》兩篇,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 司馬相如在兩賦中基本規定了漢大賦的模式:

2009-02-10 11:08:03 補充:
先是連篇累牘地堆砌辭藻,極盡誇張美飾之能事,最後以淫樂足以亡國,仁義必然興邦的諷諫作為結尾,鑄成“勸百諷一”的體制。
漢賦至魏晉定型於小賦,至南北朝演化成駢賦,至唐宋轉變為律賦與文賦。

2009-02-10 11:08:40 補充:
詳見

2009-02-10 11:09:08 補充: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3Fxname%3DPPDDMV0%26dname%3D8LS5H41%26xpos%3D16&ei=3-

2009-02-10 11:09:18 補充:
uQSZyoHZTq6QOAs42kCg&sa=X&oi=translate&resnum=4&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6%25BC%25A2%25E8%25B3%25A6%25E7%25B0%25A1%25E4%25BB%258B%26hl%3Dzh-TW

2009-02-10 11:09:38 補充:
超連結要全部連起來才是歐!!!!!!!!!

2009-02-10 16:02:43 補充:
我直接用寄的給你~~~
參考: 我
2014-07-26 8:29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收錄日期: 2021-04-20 20:25: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09000016KK110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