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家--高斯! 急要他既資料!!! 10點牙!幫幫忙!

2009-02-05 6:09 am
如題!

*中,英皆可...最好英文啦*

*非常趕急!!!幫下手!!!*

回答 (3)

2009-02-05 6:22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b/Carl_Friedrich_Gauss.jpg/250px-Carl_Friedrich_Gauss.jpg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布倫瑞克,卒于格丁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數學家,並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1792年,15歲德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質數定理、及算術-幾何平均數。
1795年高斯進入格丁根大學。1796年,19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
1855年2月23日清晨,高斯于睡夢中去世。
生平
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在她成為高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之前,她從事女傭工作。他的父親曾做過園丁,工頭,商人的助手和一個小保險公司的評估師。當高斯三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帳目的事情,已經成為一個軼事流傳至今。他曾說,他能夠在腦袋中進行複雜的計算,全拜上帝所賜。
高斯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小學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一年,高斯9歲。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元素幾何學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里德幾何學。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
高斯的老師Bruettner與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認識到了高斯在數學上異乎尋常的天賦,同時Herzog C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對這個天才兒童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們從高斯14歲其便資助其學習與生活。這也使高斯能夠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學院(今天Braunschweig學院的前身)學習。18歲時,高斯轉入格丁根大學學習。在他19歲時,第一個成功的用尺規構造出了規則的17角形。
高斯于公元1805年10月5日與來自Braunschweig的Johanna Elisabeth Rosina Osthoff小姐(1780-1809)結婚。在公元1806年8月21日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孩子Joseph。此後,他又有兩個孩子。Wilhelmine(1809-1840)和Louis(1809-1810)。1807年高斯成為格丁根大學的教授和當地天文台的台長。
雖然高斯作為一個數學家而聞名於世,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熱愛教書。儘管如此,他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有影響的數學家,如後來聞名於世的戴德金和黎曼。
高斯非常信教且保守。他的父親死於1808年4月14日,晚些時候的1809年10月11日,他的第一位妻子Johanna也離開人世。次年8月4日高斯迎娶第二位妻子Friederica Wilhelmine (1788-1831)。他們又有三個孩子:Eugen (1811-1896)、Wilhelm (1813-1883) 和 Therese (1816-1864)。 1831年9月12日她的第二位妻子也死去,1837年高斯開始學習俄語。1839年4月18日,他的母親在格丁根逝世,享年95歲。高斯于1855年2月23日凌晨1點在格丁根去世。他的很多散布在給朋友的書信或筆記中的發現于1898年被發現。

貢獻
18歲的高斯發現了質數分佈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機率性質的測量結果。在這些基礎之上,高斯隨後專註于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並成功得到高斯鍾形曲線(常態分佈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為標準常態分佈(或高斯分佈),並在機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在高斯19歲時,僅用尺規便構造出了17邊形。併為流傳了2000年的歐氏幾何提供了自古希臘時代以來的第一次重要補充。



2009-02-04 22:22:39 補充:
高斯總結了複數的應用,並且嚴格證明了每一個n階的代數方程必有n個實數或者複數解。在他的第一本著名的著作《算術研究》中,作出了二次互反律的證明,成為數論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這部著作的第一章,導出了三角形全等定理的概念。

2009-02-04 22:23:11 補充:
高斯在他的建立在最小二乘法基礎上的測量平差理論的幫助下,結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並用這種方法,發現了穀神星的運行軌跡。穀神星于1801年由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但他因病耽誤了觀測,失去了這顆小行星的軌跡。皮亞齊以希臘神話中「豐收女神」(Ceres)來命名它,即穀神星(Planetoiden Ceres),並將以前觀測的位置發表出來,希望全球的天文學家一起尋找。高斯通過以前的三次觀測數據,計算出了穀神星的運行軌跡。

2009-02-04 22:23:19 補充:
奧地利天文學家 Heinrich Olbers在高斯的計算出的軌道上成功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從此高斯名揚天下。高斯將這種方法著述在著作《天體運動論》(Theoria Motus Corporum Coelestium in sectionibus conicis solem ambientium)中。

為了獲知任意一年中復活節的日期,高斯推導了復活節日期的計算公式。

2009-02-04 22:24:01 補充:
因字數所限, 請看 "意見" 欄

2009-02-04 22:24:57 補充:
在1818年至1826年之間高斯主導了漢諾威公國的大地測量工作。通過他發明的以最小二乘法為基礎的測量平差的方法和求解線性方程組的方法,顯著的提高了測量的精度。出於對實際應用的興趣,他發明了日光反射儀,可以將光束反射至大約450公裡外的地方。高斯後來不止一次地為原先的設計作出改進,試製成功被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的鏡式六分儀。

2009-02-04 22:25:17 補充:
高斯親自參加野外測量工作。他白天觀測,夜晚計算。五六年間,經他親自計算過的大地測量數據,超過100萬次。當高斯領導的三角測量外場觀測已走上正軌後,高斯就把主要精力轉移到處理觀測成果的計算上來,並寫出了近20篇對現代大地測量學具有重大意義的論文。

2009-02-04 22:25:25 補充:
在這些論文中,推導了由橢圓面向圓球面投影時的公式,並作出了詳細證明,這套理論在今天仍有應用價值。漢諾威公國的大地測量工作直到1848年才結束,這項大地測量史上的巨大工程,如果沒有高斯在理論上的仔細推敲,在觀測上力圖合理精確,在數據處理上盡量周密細緻的出色表現,就不能完成。在當時條件下布設這樣大規模的大地控制網,精確地確定2578個三角點的大地坐標,可以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2009-02-04 22:25:41 補充:
由於要解決如何用橢圓在球面上的正形投影理論解決大地測量問題,高斯亦在這段時間從事曲面和投影的理論,這成了微分幾何的重要基礎。他獨自提出不能證明歐氏幾何的平行公設具有『物理的』必然性,至少不能用人類理智,也不能給予人類理智以這種證明。但他的非歐幾何的理論並沒有發表,也許是因為對處於同時代的人不能理解對該理論的擔憂。後來相對論證明了宇宙空間實際上是非歐幾何的空間,高斯的思想被近100年後的物理學接受了。

2009-02-04 22:25:57 補充:
當時高斯試圖在漢諾威公國的大地測量中通過測量Harz的Brocken——Thuringer Wald的Inselsberg——格丁根的Hohen Hagen三個山頭所構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以驗證非歐幾何的正確性,但未成功。高斯的朋友鮑耶的兒子雅諾斯在1823年證明了非歐幾何的存在,高斯對他勇於探索的精神表示了讚揚。1840年,羅巴切夫斯基又用德文寫了《平行線理論的幾何研究》一文。這篇論文發表後,引起了高斯的注意,他非常重視這一論證,積極建議格丁根大學聘請羅巴切夫斯基為通信院士。

2009-02-04 22:26:13 補充:
為了能直接閱讀他的著作,從這一年開始,63歲的高斯開始學習俄語,並最終掌握了這門外語。最終高斯成為和微分幾何的始祖(高斯,雅諾斯、羅巴切夫斯基)中最重要的一人。

2009-02-04 22:26:21 補充:
19世紀的30年代,高斯發明了磁強計,辭去了天文台的工作,而轉向物理研究。他與韋伯(1804-1891)在電磁學的領域共同工作。他比韋伯年長27歲,以亦師亦友的身份進行合作。1833年,通過受電磁影響的羅盤指針,他向韋伯發送了電報。這不僅僅是從韋伯的實驗室與天文台之間的第一個電話電報系統,也是世界首創。儘管線路才8千米長。1840年他和韋伯畫出了世界第一張地球磁場圖,而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並於次年得到美國科學家的證實。

2009-02-04 22:26:29 補充:
高斯研究數個領域,但只將他思想中成熟的理論發表。他經常提醒他的同事,該同事的結論已經被自己很早的證明,只是因為基礎理論的不完備性而沒有發表。批評者說他這樣是因為極愛出風頭。實際上高斯已將他的結果都記錄起來。在他死後,有20部這樣的筆記被發現,才證明高斯的宣稱是事實。一般認為,即使這20部筆記,也不是高斯全部的筆記。下薩克森州和格丁根大學圖書館已經將高斯的全部著作數字化並置於互聯網上。

高斯的肖像曾印在從1989年至2001年流通的10元德國馬克紙幣上。

2009-02-04 22:26:38 補充:
著作
1799年:關於代數基本定理的博士論文 (Doktorarbeit uber den Fundamentalsatz der Algebra)
1801年:算術研究(Disquisitiones Arithmeticae)
1809年:天體運動論 (Theoria Motus Corporum Coelestium in sectionibus conicis solem ambientium)

2009-02-04 22:26:45 補充:
1827年:曲面的一般研究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s)
1843-1844年:高等大地測量學理論(上) (Untersuchungen uber Gegenstande der Hoheren Geodasie, Teil 1)
1846-1847年:高等大地測量學理論(下) (Untersuchungen uber Gegenstande der Hoheren Geodasie, Teil 2)

2009-02-04 22:27:35 補充:
英文版請看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Friedrich_Gauss
2009-02-05 8:55 am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top1.jpg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1111_r2_c1.jpg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1.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2.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3.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4.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6.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utton_home.gif









用戶名稱:


密碼: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1111_r2_c3.jpg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ar_01.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ar_02_SM.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bar_03.gif






----- 請選擇 ----- 數學王子的速算法(公元18世紀) 阿默士與雷因草紙卷 巧量金字塔-泰勒斯(公元前7世紀) 畢達哥拉斯和三角形數(公元前6世紀) 敘拉古的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紀) 測量大師-海倫(公元1世紀) 丟番圖享年之謎(公元3世紀) 代數學之父韋達(公元16世紀) 卡瓦列里與面積計算公式(公元16世紀) 笛卡兒與解析幾何(公元16世紀) 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公元17世紀)








數學王子的速算法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st_SM_01_clip_image002.gif

十八世紀,德國誕生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高斯(Gauss, Carl Friedrich, 1777-1855),他是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有「數學王子」之稱的高斯是近代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可以與 阿基米德、牛頓、尤拉並列。
高斯年幼時已表現出超卓的數學才華。當他還在唸小學時,某天老師要求學生們計算以下的算式:

      1 + 2 + 3 + … + 100
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是一條不簡單的加法運算。然而高斯卻能輕易地把正確答案5050寫出。
究竟高斯用了甚麼方法,可以如此快速地計算出結果呢?原來他發現,先把1與100相加,得到101;2與99相加,也得出101;再一直加下去,共有50個101,因此這個算式的結果是101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x.gif
50 = 5050。
高斯就是這樣巧妙地利用運算的規律迅速地解決了問題。你明白箇中的奧妙之處嗎?
事實上,我們可用公式來計算首n個正整數的和,即1 + 2 + 3 + … + n。同時,這個公式亦是三角形數通項的公式。





Legal Notice | Privacy Policy | Infringement notification | Disclaimer | Technical Support & FAQ
1997-

2009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ecmaths.gif




圖片參考:http://cmaths.ilongman.com/Student/images/1111_r7_c1.jpg

2009-02-05 6:29 am
John Frank Adams (November 5, 1930 – January 7, 1989) was a British mathematicia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homotopy theory.
Life
He was born in Woolwich, a suburb in south-east London. He began research as a student of Abram Besicovitch, but soon switched to algebraic topology.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56. His thesis, writte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haun Wylie, was titled On spectral sequences and self-obstruction
invariants. He held the Fielden Chai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64-1970), and became Lowndean Professor of Astronomy and Geome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0-1989). He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1964.

His interests included mountaineering — he would demonstrate how
to climb right round a table at parties — and the game of Go.

He died in a car accident in Brampton, Cambridgeshire. He is buried
in the Chapel of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2009-02-04 22:31:26 補充:
pls look at the suggestions

2009-02-04 22:32:28 補充:
This begins with Ext groups calculated over the ring of cohomology operations, which is the Steenrod algebra in the classical case.

2009-02-04 22:32:42 補充:
He used this spectral sequence to attack the celebrated Hopf invariant one problem, which he completely solved in a 1960 paper by making a deep analysis of secondary cohomology operations.

2009-02-04 22:33:03 補充:
The Adams-Novikov spectral sequence is an analogue of the Adams spectral sequence using an extraordinary cohomology theory in place of classical cohomology: it is a computational tool of great potential scope. Adams was also a pione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K-theory.

2009-02-04 22:33:15 補充:
He invented the Adams operations in K-theory,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exterior powers; they are now also widely used in purely algebraic contexts.

2009-02-04 22:33:29 補充:
Adams introduced them in a 1962 pap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famous vector fields on spheres problem. Subsequently he used them to investigate the Adams conjecture which is concerned (in one instance) with the image of the J-homomorphism in the stable homotopy groups of spheres.

2009-02-04 22:33:39 補充:
A later paper of Adams and Michael F. Atiyah uses the Adams operations to give an extremely elegant and much faster ver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Hopf invariant one result.

2009-02-04 22:33:52 補充:
In 1974 Adams became the first recipient of the Senior Whitehead Prize, awarded by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Adams had many talented students, and was highly influ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gebraic topology in Britain and worldwide.

2009-02-04 22:34:20 補充:
Recognition
The main mathematics research seminar room in the Alan Turing Build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s named in his honour.

2009-02-04 22:35:31 補充:
since there is not much space for each suggestions, so i've got to split
them all up. So here's the final wordings done. hope that can help you!
參考: me,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204000051KK025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