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香港開埠之前,華南地區內的文化中心是廣州。其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可是華人社會中大部份中華傳統文化及價值觀得以保留下來。較著名的例子例如在英治初期,華人如有糾紛,一般會到上環文武廟前「斬雞頭,燒黃紙」宣誓,而非在英式的法庭宣誓。此外,不少中國民間風俗,如太平清醮、盂蘭盛會等,也在華人社會間無間斷地保存下來。
英治初期西方文化對香港的影響僅限於西方人士,但隨着20世紀開始香港的華人地位不斷提高,西方文化便逐漸影響華人社會。二戰後經濟起飛,西方文化進一步提高其影響力,例如賽馬、足球及西式下午茶等也得以在華人社會普及。
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大量大陸難民及資本家來港避難,使香港原以的廣東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因中共政府的政策影響,華南地區內的文化中心亦由廣州轉移到香港。其粵語文化至今仍對華南、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的粵語社群產生了主導性的影響,例如以粵語流行曲為主的香港流行音樂曾經影響大中華地區,培育出多名國際知名歌星,而以粵語為主的香港電影也一度雄霸東亞,培育出李小龍和成龍等國際知名影星,更被譽為「東方荷里活」。
香港飲食文化也相當着名,揉合中國菜(主要為粵菜)和西餐,加上多國菜式均可在香港找到,因此被譽為「美食天堂」。當中以茶餐廳和大牌檔為地道飲食文化的代表。
中國近代曾因政治問題而長期壓抑了文化創作和交流,歐美和日本的民眾在二戰後有幾十年時間主要從香港文化一睹中華文化,這個現象使不少其他華人地方的傳統中華文化愛好者對香港文化產生不滿。由於香港主流文化容易受商業和外地文化影響,香港雖是華人聚居之地,但其文化卻已發展到有別於傳統的中華文化。前中國文化部長王蒙曾用「文化沙漠」一詞批評香港沒有文化。隨着1990年代台灣和中國大陸先後放鬆了政治審查,香港文化的影響力已減弱。
另一方面,隨着香港於1980年代起逐漸商業化,香港文化也沾上不少商業色彩。能夠迎合公眾口味的通俗文化(例如通俗小說、娛樂雜誌、流行曲、電視劇及漫畫等)得以普及起來,可是較嚴肅的文學及藝術創作卻一直備受忽視。
此外,香港由於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漸發達導致傳媒發展迅速,另類小眾文化也能夠得到廣大社會的矚目。曾灶財、梁國雄、周啟邦夫婦的行為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衝擊,就是明顯的例子。
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可是香港文化中西合璧的特點仍得以保留,例如香港社會仍會同時慶祝中西節日、說話時粵語與英語(即中式英語)夾雜、結婚儀式中西兼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