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4個節日的問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

2009-01-31 7:16 am
春節:1.節日的由來
2.與節日有關的故事
3.慶祝活動
4.與節日有關的詩文
端午節,中秋節&冬至 :

回答 (1)

2009-01-31 8:30 am
✔ 最佳答案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近人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裏,並在急鼓聲中划著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流傳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話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將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構成後世中秋節習俗的重要內容,並先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形成雛形。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明、清諸朝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人們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歡度佳節。



冬至由來


也稱"冬至節"。冬至的"至"是極之意,"冬至"是說寒冷陰森的天氣達到了極點,通常過了這天,陽氣初萌,白晝便會逐漸增長,所謂"冬至陽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將開始,古時民間在這天要對父母尊長拜節,它還是許多契約簽訂和履行的日子。

冬至節作為節日由來已久。相傳周代以十一月為"正",冬至前一天為歲終。秦朝沿襲了周代的習俗,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漢朝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宋朝以後,官場要舉行賀節的儀式,並且放假休息,民間更為熱烈慶祝。歷代帝王為禳災祈福,預祈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冬至時必須舉行祭天大典的儀式。


民間歷來也很重視冬節。外出謀生的人,千方百計要在冬節之前趕回家與家人團聚,表示年終有歸宿。閩台有俗諺云:"冬至大過年,唔("不"之意)返無祖宗"。用一句文學家說過的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冬節是春節的前奏和序幕。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1-31 00:31:05 補充:
端午節慶祝活動

懸菖蒲掛白艾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魔鬼神附於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2009-01-31 00:31:17 補充:
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2009-01-31 00:31:36 補充:
驅五毒
古代人們將蛇、蠍子、壁虎、蜈蚣蛙或蜘蛛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掛鍾馗象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鍾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醜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後鍾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掛的門神。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象了。

2009-01-31 00:31:51 補充: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2009-01-31 00:32:06 補充:
香袋和蘭草湯沐浴
古時端午節,姑娘們不僅愛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為裝飾,還要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後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後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2009-01-31 00:32:20 補充:
中秋節慶祝活動

娛神
既然天上神仙在中秋節這天都要下到人間湊熱鬧,人間自然也應有歡迎的表示,於是各地都有一些娛神的節目。如福建、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在中秋節這天,人們扮演雜劇以娛神。八月十五這天恰巧也是土地神的生日,人們在過中秋節的同時,感於一年辛勞,收穫在望,自然要酬謝土地神和暗中保佑自己的祖先。

2009-01-31 00:32:31 補充:
聽香
中秋節這天,許多地方的婦女在家中所供奉的神像前,點香禱告,表明所要卜測的事情,問財運、子息,或問親人歸期,還要請示出門後的前進方向,拈香出門,凡是在路上遇著路人所聽到的一切談話,均可視為就所卜測的事求問的指引;也有的人於家中院子靜立燃香,聆聽神明的指示,很有一些民間巫術的味道。

2009-01-31 00:32:43 補充:
中秋遊樂
中秋的月兒皎潔明亮,晶瑩奪目,清爽明澈,亦是人們開展多種遊樂活動的大好時機,例如玩兔兒爺,就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在廣東則有"樹中秋":各家用竹條紮燈,形狀多樣,夜間點燃,相互連接,用繩索繫在竹竿上,然後掛在高處以慶中秋;在江南一帶,因為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夜半湖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湖光看串月"也是一件美事。

2009-01-31 00:32:54 補充:
吃月餅
中國城鄉各地,乃至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僑胞,中秋節這天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民間諺語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一個象徵,見之於文字記載是始於明朝。

2009-01-31 00:33:10 補充:
冬至慶祝活動

祭神
為酬謝神靈一年來的保祐和祈求來年的豐順,古時人們還會於冬至日祭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冬節祭祀的神靈也不盡相同。《禮記》記載冬至日祭祀的對象為北方神、行神和水神,體現了冬與北、與水相配合的陰陽五行架構。漢朝以後,冬節則主要祭祀泰一神,一作太乙神,它是以北方神為中心,集合了五帝、四靈(四方天神)的一種祭祀框架。漢朝祭祀泰一神,實際上是融合了上古時代的諸種神祀。漢朝以後,各地冬節拜神的物件則各隨欲之所好,如灶神、岳神、閻王、城隍等皆為拜祭的神祇。

2009-01-31 00:33:24 補充:
祭祖
這一天家人團聚,備辦佳餚,祭祀先祖,然後全家聚餐,歡度冬節。冬節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宗祠堂"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節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2009-01-31 00:33:36 補充:
敬老
敬老習俗,源於漢朝方士傳說的黃帝於冬至日得道成仙的故事。漢朝以後的冬節,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敬老節或老人節。敬老的方式之一是吃"長壽麵"(又稱冬至面),雖然大家都吃,但祝願的對象主要是老人,希望長輩長壽。在北方有的地區,媳婦在冬節這天,還要送公、婆各一雙新鞋、襪,稱之為"履長至"。

2009-01-31 00:33:49 補充:
祓禳辟邪
此項習俗,有煮赤豆粥以禳疫;也有將鹽藏在荷包和囊袋裏,以備在冬天儲藏物品時防蠱;另一說是醃菜防蠱。現今很多祓禳辟邪的儀式和活動在中國已經基本失傳了,反而見於日本的節俗。

2009-01-31 00:34:02 補充:
數九與畫九
古時農民因冬天農閒,許多戶外活動受到限制,乃根據生活經驗,衍生出"數九"和"畫九"的習俗。

由於從冬至這天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 八十一天,天氣多回暖,這由寒轉暖的八十一天稱為"九裏天"。數九的第一天稱為"入九",最後的一天則稱為"出九"。因為 81 天的氣候的變化很不同,"一九"、"二九"和"九九"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民間就編了記敘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九九歌",指引每個"九" 氣候的差異和大體上應該做些什麼事。
除了數九,古代民間還流行"畫九"。

2009-01-31 00:34:17 補充:
畫九就是用有趣的圖案或文字來記錄"九九"的進程和天氣變化的方法。古時每到冬天,街上就有"九九消寒圖"售賣,有的畫上 81 朵素梅,把畫掛在牆上,每天用紅筆塗一枝,塗完便是冬盡春來了;也有文字的消寒圖,圖上寫上詞句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個字是九畫,九個字合起來正好八十一畫,每天描一畫,九個字都描完,春天就到了。這些都是古人以經驗預測氣候的方法。

2009-01-31 00:34:36 補充:
消寒圖是民間年畫中曆畫之一種,至明代更廣為民間所採用及發展。

2009-01-31 00:34:57 補充:
端午節詩文
hk.geocities.com/vinki_lau_hk_11/artical4.htm

中秋節詩文
www.greatchinese.com/famous/lady/change.htm

冬至詩文
hk.epochtimes.com/9/1/23/94731.htm
參考: chicultur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2: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30000051KK023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