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的動物詳細介紹(兩種)

2009-01-28 8:06 pm
瀕臨絕種的動物-黑臉琵鷺和中華白海豚的
更新1:

黑臉琵鷺和中華白海豚的 生活習慣和如果絕種對生態的影響

回答 (5)

2009-01-28 8:11 pm
✔ 最佳答案
名稱: 黑臉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別名: 小琵鷺
分類地位: 鳥綱、鸛形目、鷺科
學名: Platalea minor
分佈範圍: 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
數量: 400—700隻
形態特徵: 體長50—80厘米(約書桌的高)
體重1.3千克(約26小包食米)
攻擊指數:75
防禦指數:70
耐寒指數:75
感官能力:視覺95;嗅覺10;聽覺90
特殊技:覓食時將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
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下的食物,然後把嘴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識認方法: 全身體羽為白色,額、臉、眼周、喉等部位裸露,呈黑色。夏季後枕部有桔黃色的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嘴黑色,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長腿。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
行:白天活動。善於飛翔和在地面 上行走。飛行時姿態優美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拍打翅膀。
休息:常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
食:雜食性。吃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
性格:性情較安靜、和順,成群活動。
繁殖:繁殖期為5—7月。築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巢形像盤子,主要由乾樹枝和乾草等構成。每窩產卵4—6枚,孵化期35天。
成長:剛出生的雛鳥全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部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飼餵,一個月後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壽命:不詳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濕地不斷地受破壞及干擾。
2、魚塘改變了操作方式,令排水減少,降低其覓食機會。
3、為獲取羽毛作裝飾而過度獵捕。



因太煩,所以請到(下)自己
2009-02-03 8:38 pm
黑臉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

特徵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繁殖與保護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6年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IA類
其他別稱
台灣七股當地人因其嘴巴扁平像湯匙在水中攪來攪去找東西吃,台語稱之為「抐桮」、「烏面抐桮」[1]、「烏面仔」、「烏面鳥仔」。台灣的宜蘭地區則稱為「飯匙鵝」。
繫放信息
近年來東亞地區採取統一規格對黑面琵鷺進行繫放研究,迄今為止已經繫放的黑面琵鷺信息如下,在野外看到佩有下述腳環的黑面琵鷺就應該儘快聯繫當地的鳥類繫放機構,以協助搜集關於黑面琵鷺繁殖遷徙的相關資料。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台灣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屬鯨目海豚科,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佈極之廣泛。

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三千六百七十九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

生活習慣

居住環境
很多的海豚或是鯨魚都住在深水處;但中華白海豚則喜歡住在淺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帶。但根據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華白海豚亦會在不同的地方活動。


活動範圍
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淺水處,他們的休息或是遊玩都會集結在近沙灘的海域,在捕獵的時候,牠們會在淺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帶出現。


香港的中華白海豚
屯門及大嶼山對出的一帶水域,包括沙洲及龍鼓洲、望后石、爛角咀、大小磨刀和赤鱲角機場東北面等水域。


出現的時間
一般來說中華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時間,牠們會在潮漲的時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淺水或多岩石處,我們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時看白海豚,因為那段時間牠們是最活躍的。


生存的數量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到了2000年,只有不足100頭生存在珠江的統計。而臺灣西岸海域的族群更在2008年被列入「極度危險」[4]。
2009-01-31 8:20 am
黑面琵鷺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屬: 琵鷺屬 Platalea

種: 黑面琵鷺 P. minor



黑臉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
特徵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台灣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屬鯨目海豚科,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佈極之廣泛。

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很多的海豚或是鯨魚都住在深水處;但中華白海豚則喜歡住在淺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帶。但根據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華白海豚亦會在不同的地方活動。

2009-01-31 00:22:07 補充: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鯨目

科: 海豚科

屬: 駝背豚屬

種: 中華白海豚

亞種: 中華白海豚
2009-01-29 5:28 am
瀕臨絕種的動物詳細介紹(兩種)

圖片參考:http://spoon.tnc.edu.tw/know/image/fly-l-ok.gif


圖片參考:http://spoon.tnc.edu.tw/know/image/fly-l-ok.gif
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形態特徵:
外形像鷺鷥,嘴、脖子、腳都很長,而嘴啄像琵琶,臉部眼睛附近為黑色,因而得名;外國人形容牠的嘴像湯匙,而稱為black-facedspoonbill。非繁殖期時,黑面琵鷺全身羽毛白色;夏季繁殖期時,胸部與頭上的飾羽換成黃色。


生態習性:
遷移性的候鳥,喜歡潮間帶或淺水區的開闊灘地。曾文溪口的黑面琵鷺常出現在北岸海堤內的浮覆地,並在附近剛清池的魚塭覓食,也在魚塭堤邊的草地上玩耍。度冬時群居性,因此覓食、嬉戲、休息等都是群體行動,且會互相理毛。


分布:
分布於韓國、日本、中國、台灣、越南等東亞地區的沿海地帶。


瀕臨絕種原因:
1.棲息地遭破壞。
2.分布狹隘。
圖片參考:http://www.bfsa.org.tw/images/bb-8.jpg


圖片參考:http://spoon.tnc.edu.tw/know/image/fly-l-ok.gif
因字數及篇幅的限制;請直接點擊網址;再點選頁面左邊及上方的項目!資料生動又活潑~http://spoon.tnc.edu.tw/message/to-k34.htm

圖片參考: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267/2213315295_31aba33ba3.jpg?v=0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台灣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屬鯨目海豚科,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佈極之廣泛。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居住環境
很多的海豚或是鯨魚都住在深水處;但中華白海豚則喜歡住在淺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帶。但根據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華白海豚亦會在不同的地方活動。
活動範圍
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淺水處,他們的休息或是遊玩都會集結在近沙灘的海域,在捕獵的時候,牠們會在淺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帶出現。
出現的時間
一般來說中華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時間,牠們會在潮漲的時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淺水或多岩石處,我們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時看白海豚,因為那段時間牠們是最活躍的。
生存的數量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到了2000年,只有不足100頭生存在珠江的統計。而臺灣西岸海域的族群更在2008年被列入「極度危險」
千萬別錯過點擊這個網址~http://www.hkdcs.org/QnA/HKdolp_cwd.htm

地球是生存在她上面的所有動植物共同的家!不單因它們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可愛;更重要的是它們同樣有生存的權利,而很多瀕臨絕種生物更對環境及人類有鑑賞、生態、教育、歷史、及科學的價值。任何一個物種在地球大環境下都扮演著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這在生物學上的生物網、食物鏈以及食物塔的關係,都有其意義,也就是任何物種都有其重要性。如果人類適度地尊重其它物種,不以創造者或終結者自居,而逕自破壞環境的話,則其他物種生存,都是在自然演化下進行,則滅絕速度不會如此快速。讓我們冷靜的仔細想想…人類是不能單獨地存在於地球的,也就是人類應該屬於生態系統的一部份。人類的歷史文明,自一萬多年前即與野生物密不可分,舉凡食、衣、住、行,甚至育樂都緊密聯繫著。仔細想想,食物、醫藥、運輸、居住等,有多少是周遭其它生物提供的,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說得稍遠一點,也許未來能提供癌症或AIDS解決之道的,會是野生物,就如奎寧發現可以治療瘧疾的情況。很多物種亦因具備一些獨特的特性或品質而在藥用或農業上佔一定的地位。若這些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便會產生骨牌效應,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我們對人類生存的權利是肯定的,但其他同樣生存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也同樣擁有這權利。當一個物種在這個世界消失時,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受到影響。最終,人類就會自作自受。明顯地,為了保存各種生物及保護環境,我們應立刻停止破壞環境。否則,整個生態系統及人類將會更快地被摧毀。
參考: 無影+網路資料
2009-01-28 9:36 pm


收錄日期: 2021-04-21 12:32: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8000051KK004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