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來源

2009-01-28 2:20 am
新年ge起源...
原因...
activities...
foods...
同有關新年ge野

回答 (1)

2009-01-28 4:49 am
✔ 最佳答案
"春節"一般俗稱為"新年"或"過年",但古代多稱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年"的概念,是與古代的天文節律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緊密相聯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人們在取得好收成時,總要慶賀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實豐收和穀穗成熟的象徵意思。
關於春節過年的傳說,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年獸"的說法,人們慶幸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而相互恭賀;二是玉皇大帝曾聽信讒言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幸虧觀世音菩薩的搭救,才免除了人們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時,人們見面時總要互道"新喜"。
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並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採用西曆曆制,把西曆(即陽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或"元旦",而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期間,人們興高采烈,在春節食品方面自然也很講究。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的人民都各有其特別喜愛的名菜佳餚和花色品種,不過吃餃子、湯圓、年糕和年粽等都是春節共同的習俗。
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春節食品。據專家考證,最遲在五代十國的北齊時,就有"形如偃月"的餃子食品了。到明清時代,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已經相當盛行。一般在除夕夜包成,待到子時(即午夜12時)吃,此時也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因外形似元寶,意味著有好運氣的意思。民間流傳著吃餃子與女媧造人的傳說:由於天寒地凍,女媧所造的黃土人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媧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住,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麵粉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線(諧音:餡),用嘴咬吃。
年糕
年糕是全國性的春節食品,因 "糕"與"高"同音,吃年糕是取其年年高升之吉祥寓意。據說年糕最初用作年夜祀神、歲朝供奉祖先之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多用糯米磨粉製成,樣式很多,如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廣東及閩南地區則愛以糯米粉加白糖或黃糖、豬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其他糕點方面,廣東的蘿蔔糕、芋頭糕和馬蹄糕亦別具特色。
湯圓
湯圓,因它"飄"在碗裏,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邊,象徵團圓吉利之意,主要是南方人愛吃的春節食品。在糯米粉中包以豆沙、果仁或肉餡等。舊時在江浙地區還流行在湯圓中包一個小錢,誰吃到,誰就有"好運道"。不少地區都流行吃湯圓,但以寧波湯圓和成都湯圓最為有名。
年粽
俗語云:"各處鄉村各處例",中國幅員遼闊,有的地區還有過年吃粽子的習慣,象徵"天天都足食,歲歲有餘糧"的意思。在不少地區春節初四之前,吃的都是頭幾天做好的:北方大多吃饅頭,南方則吃年前蒸煮好的"陳飯",名叫"萬年餘糧",意思是年年五穀豐登,歲歲有餘糧。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1-27 20:49:56 補充:
春節的習俗活動,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鬧元宵",時間跨度之長,節日內容之豐富,勝於其他節日,現略述如下:

2009-01-27 20:50:09 補充:
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的意思。因此,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和灑掃庭除,都成了流行於全國各地的習俗,古今如是。

2009-01-27 20:50:25 補充:
辦年貨
辦年貨即是春節前購買及準備過年用品的活動。以前在北方,家家戶戶多於除夕夜前準備供奉桌(亦稱天地桌)上的素祭品"蜜供",預備把一堂"平安吉慶"(蘋果、橘子的諧音)及各類新鮮果品作供品。故春節將臨,人們均忙於購買神馬、香燭等敬神用品和過年各種吃食,並多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六日前置辦齊全。那情景就如現今歲晚將近時,各商店擠滿購物的人潮一樣。

2009-01-27 20:50:38 補充:
年夜飯
差不多與置辦年貨的同時,家家戶戶多忙於殺豬宰羊,準備除夕夜的"年夜飯"。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以開動,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2009-01-27 20:50:50 補充:
貼春聯、年畫
春聯即是"對聯",又叫"門對"或"對子",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起源於五代"桃符"的對子,古時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內有神荼、鬱壘二神,有驅鬼的能力,於是古時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於除夕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門神。畫像後來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並更能反映心願的對子。

2009-01-27 20:51:04 補充:
據說春聯由"桃符"的對子發展成型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因後蜀國主孟昶於公元 964 年的除夕,不滿學士辛寅遜所寫的兩句應節吉語,乃親自提筆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既工整又饒有寓意,此後題春聯的風氣就在文人學士開始流傳開來。

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瘟辟邪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繪畫藝術,年畫起源於門神畫,與"桃符"具有同樣的歷史。鮮紅的春聯,嶄新的年畫,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盎然春色。

2009-01-27 20:51:17 補充:
開門爆竹
燃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古代的"庭燎",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人們為了歲歲平安,子時燃放鞭炮煙花稱為"開門爆竹"。現在春節爆竹兼有吉慶和除舊布新的雙重意義,無論在通衢大邑,還是窮鄉僻壤,爆竹聲的此起彼伏,給節日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2009-01-27 20:51:29 補充:
拜年
拜年是從家裏開始的。小輩起床後必須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在接受年禮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用紅紙包著的禮金給未成年的小輩,稱為"壓歲錢";民國時期長輩多以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寓意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則喜歡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從家裏出去,人們相遇時總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禧,說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新年好"等吉祥話。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間更需登門拜年,互致祝福。

2009-01-27 20:51:44 補充:
舞龍和舞獅
新春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多的是四處閒逛,觀看街頭的百藝雜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舞龍和舞獅。據說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先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至宋時期,舞龍已經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表演活動。舞獅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據說起源於南北朝,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春節的慶典活動。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

2009-01-27 20:52:04 補充:
大抵古人相信舞龍舞獅有驅邪鎮妖之效、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
舞龍和舞獅,都是春節的兩項傳統文娛活動。其他還有許多社火雜耍、變戲法等娛樂活動。
參考: chiculture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5: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7000051KK009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