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打仗(正史)

2009-01-27 9:18 am
趙雲一生中有冇打敗過仗?
如果有,係邊場?
更新1:

長坂坡之戰係出於(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係一部小說... 我問既(三國志)所以一早打明係正史!!!! thx~

回答 (3)

2009-01-28 1:37 pm
✔ 最佳答案
Q:趙雲打仗(正史的打仗事蹟)
A:由西晉人陳壽所著、被認同為正史的《三國志》,對於趙雲打仗的事蹟,著實落墨不多,有關他的描述只有寥寥數百字,實不像相距上千年的那部《三國演義》那般將其神化。但亦有數個事例如下,見於《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1)「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卽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卽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據正史所載,趙雲確實曾在當陽長阪坡保護繈褓中的後主劉禪及其母 甘 夫人,而且更保她們母子兩人平安。趙雲之後便被升遷為牙門將軍。而趙雲有否激戰曹軍眾將,則未見所說。
(2)「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倶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成都旣定,以雲為翊軍將軍」
據正史所載,劉備打益州攻不下來,命諸葛亮、張飛、趙雲率兵支援,並沿途平定郡縣。眾人至江州後,趙雲便分兵經過江陽,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成都。
(3)「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眞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劉後主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領軍北伐,命令趙雲、鄧芝率領一支偏師作為疑兵,北出斜谷道並佔據箕谷,佯攻關中,以吸引曹魏的注意力;孔明則親率大軍向漢中西北出發,遠攻祁山。趙鄧兩人的疑兵果真引來魏國大將軍曹真的阻擋。因敵眾我寡,趙鄧二人於箕谷之戰失利,幸兩人擅於防守,不至被敵軍大敗,能全身而退。當然後因敗蹟而被貶為鎮軍將軍。
如果據以上正史的資料,則其於箕谷之戰中就曾失利。當然那只是佯攻之兵,面對敵方大軍,失利應是預計中的,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以少量之兵,與鄧芝堅守至最後一刻。

南朝劉宋時期,史學家裴松之(372—451)再為《三國志》廣泛搜集資料,於元嘉六年(429)寫成《三國志注》(簡稱“裴注”)。書中增添資料,引《雲別傳》以述趙雲其他沒被收進原《三國志》的戰蹟:
(1)「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
建安十三年(208年),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以南地區,被封為偏將軍,並代趙範執行桂陽太守之職。
(2)「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鄕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
趙雲於博望之戰中,生擒夏侯惇手下將領夏侯蘭。因夏侯蘭曾是他少時同鄉,亦知其明於法律,故薦之於劉備。(夏侯蘭非如《演義》中被張飛一槍刺死。)
(3)「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這可能算不上戰役,只是一提。建安十六年(211年),當孫權欲把其妹( 孫 夫人)及後主均帶回吳國時,趙雲及張飛領兵來截,成功奪回後主。此事亦見於東晉習鑿齒撰的《漢晉春秋》:「先主入益州,吳遣迎 孫 夫人。夫人欲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
(4)「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鬥且卻,公軍散,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其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這就是成語「偃旗息鼓」及「一身是膽」的來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為爭漢中之地,運數千萬囊之米到前線。劉備於是派黃忠率兵去襲擊曹操的糧草大軍,而趙雲則屯兵於後。但黃忠軍隊遲遲沒回,趙雲便率數十騎前往接應,卻恰巧為曹軍前鋒所擊。趙雲率將突圍,且戰且退,手下將領張著在突圍中亦告受傷。兵少勢弱之下,趙雲便施計,先退回營寨,並敞開營門,偃旗息鼓,隻身站在營門口。曹操怕中計而撤退,卻被趙雲的士兵伏擊,趙雲趁機追擊,把曹軍打得大敗。後劉備更大讚子龍一身是膽。
(4)「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當劉備伐吳失利後,趙雲由江州進軍至永安接應劉備,但其時吳軍已退。

如以《雲別傳》來說,則未見其他敗蹟。當然有許多史學家對於裴松之所引的《雲別傳》,及其他三國時期二十一人的別傳內容真確性有所保留,如清人何焯就曾反駁《雲別傳》的三處真確性。雖則如此,但仍有不少史學家認為這些別傳極具歷史參考性質,至少如宋朝巨著《資治通鑑》則仍有所引用。
2015-10-11 2:55 am
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
所寫的人才,最完美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文臣中的諸葛亮,一個是武將中的趙雲。

如果將兩人加以比較,諸葛亮的名望以及他所獲得的成就,無疑屬於最高層次,趙雲遠不及他。但是如果僅從「完」字上著眼來進行衡量,那麼可以說趙雲之「完」尤勝於諸葛亮之「完」。諸葛亮智慧絕倫,品格高尚,但他卻有街亭之失,陳倉之拒,司馬氏之難以制勝;而趙雲則德與才兩個方面都沒有出過大的失誤,他平生沒有犯過錯誤,基本上也沒有打過敗仗,是一位常勝將軍。

像趙雲這樣的人才,在現實生活中是極少有的,簡直可以說難於尋覓,因為他太完美了。

非子龍不可行也

這樣完美的人才,在蜀漢政權中,卻沒擔負與之相適的應有的重任:守荊州不派他,取西蜀也沒有讓他獨當一面,五虎將之封,他的位置排在關羽、張飛之下。我們說過,桃園三結義,組成了一個封建小集團,這個小集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趙雲之所以位居關、張之下,與這種排他性不無關係。在派兵點將時,諸葛亮的心中應該是明白這種關係的,然而無可奈何。不過,由於他的忠心,他的屢立戰功,劉備也並沒有怎樣輕視他,而是予以相當的重視,只不過在程度上,不如關、張之深罷了,也還算不得是什麼不公平的待遇。至於諸葛亮,內心是十分看重這員虎將的,每到關鍵的時刻,總要用到他,「非子龍不可行也」(第五四回),就是極高的讚譽。

趙雲一生,特別是前半生,很多時候,擔任警衞工作,這個現象很值得注意。例如當陽長坂坡之役,趙雲被分配保護劉備的「老小」;諸葛亮到東吳結盟之時,趙雲被指定駕小舟接他回來;劉備東吳招親,趙雲被派去隨身護衞,並執行三個錦囊妙計;諸葛亮柴桑口弔孝,又是趙雲領五百軍防護。可想而知,諸葛亮的,「非子龍不可行也」之讚,是有實際作根據的,不是泛泛的稱譽之辭。趙雲此人,德才兼備,在才的方面,他有三大特色,即藝高、膽大、心細。這三條正是警衞人員必備的基本條件。藝不高,就不能以少勝多,保衞重要人物和輜重,因為警衞人員並非主力,人數總是不多的;膽不大,就不能在危急的時刻,鎮定如常,因為重要人物和輜重等,時有受到敵人襲擊和掠奪的可能;心不細,就不能預防某些情況的發生,或發生了而不能機靈地予以應付。

長坂坡之戰,是趙雲個人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次惡戰,全面地體現了趙雲的藝高、膽大、心細,使三者融為一體。趙雲當時擔任保護玄德老小的責任,帶點警衞性質。當曹操大軍衝擊而來之時,老小失散。趙雲從忠於職守、忠於主人出發,在千軍萬馬中,在刀槍劍戟叢中,先是帶著三四十騎,後是單槍匹馬,縱橫馳騁,往來衝突,殺得屍橫遍野,血染征袍,終於保住了阿斗與甘夫人的性命,衝出了重圍。藝高自不待言,曹軍中三等以下將領,和趙雲相遇,沒有戰過三回合的,至於普通士兵,則是「手起處,衣甲透過,血如泉湧」;膽大也無須贅說,數十萬大軍中,決死拚搏,由數十騎到數騎到一人一騎,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怯懦;趙雲的心細,在長坂坡戰役中,有很好的表現,但不仔細品味,就不容易看出:

第一是救簡雍。「雲乃將從騎所騎之馬,借一匹與簡雍騎坐;又著二卒扶護簡雍先去報與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救護傷者,考慮周到,一細;既救人,又使之報信,二細;不送傷者出圍,唯恐耽誤救主人老小,三細。

參考: 天之心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12: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7000051KK001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