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歷史

2009-01-24 11:00 pm
我要深水埗歷史(附圖)
旅遊,建築,名勝......................

回答 (3)

2009-01-25 6:05 am
✔ 最佳答案
深水埗歷史
根據一九五五年出土的李鄭屋古墓考證,深水埗區遠在東漢時代,即公元25至220年,已有人定居。
一八九八年以前,深水埗屬中國新安縣,主要有九華徑、長沙灣、深水埗和九龍塘四個村落,人口約3000人,主要靠務農、捕魚、航運貨物維生。其中最大的村落是深水埗,亦為當時的市集。「深水埗」的名字,是由於當時位於現今北河街與通州街交界的一個深水碼頭而得來。(「」同「埠」,方言,意即碼頭。)
十八及十九世紀
由於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位於深水埗西面的昂船洲,連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於一八六零年割讓予英國。
一八九八年,當時的清政府同意將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河的地域租借予英國,為期99年。深水埗隨著九龍市區的發展而逐步開發。
一九零零年至一九二零年之間,深水埗居民大多務農、種花及捕魚為業。一九二零年以後,由於海外華僑的投資,較現代化的工商業從沿海地帶一直伸展至荔枝角,行業包括紡織、製衣、五金及搪瓷。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爆發,日軍於十多天內攻佔香港。當時的深水埗軍營成為囚禁戰俘的集中營。由於糧食不足,環境惡劣,營內腳氣病和痢疾等非常猖獗,不少戰俘因未能得到適當的診治而死亡。
戰後歲月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結束,香港人口開始增加。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進入香港,深水埗的居民因而急劇增加,造成嚴重的僭建木屋問題。一九五三年年底,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全港有史以來涉及面積最廣的大火,5萬多名居民痛失家園。政府為安置災民,興建石硤尾邨,成為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另一場大火在大坑東木屋區發生,毀屋2000多間,令24000人無家可歸,政府興建大坑東村以容納災民。
在六十年代,區內工業發展日益蓬勃,各類公共屋邨和私人樓宇亦相繼落成。八十年代初,深水埗的人口接近50萬,成為當時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最近及未來發展
根據二零零四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深水埗區的人口約為36萬人,佔全港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西九龍填海工程為深水埗區提供約165公頃土地,用以興建私人樓宇及公共房屋,以及作商業發展用途,預計區內人口將有所增加。隨著市區重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在區內開展多項市區重建項目,深水埗日後定必有一番新景象。西九龍快速公路,以及連接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和市區的機場鐵路,亦經過填海區。在南昌街對面一幅大的休憩用地已經平整,作為住宅區與西九龍快速公路之間的緩衝區。西鐵是一條連接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及屯門和九龍市區的31公里長的客運路線,經過西九龍填海區,於深水埗設有兩個車站,分別是南昌站及美孚站。
深水埗旅遊




電腦電子產品集中地


黃金電腦商場最適合電腦遊戲機發燒友前來購物,這裡以貨品型號新穎,價格相宜見稱。「黃金」的樓上是「高登」,主力售賣嶄新電腦用品,包羅萬有,種類繁多,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




DIY飾物迷必到珠仔花邊街

汝州街的店舖大多以售賣拉鍊、絲帶及其他衣物配件為主,其中以售賣珠仔的店舖最為有趣,水晶、玻璃、木及膠珠仔等,只是數元一克。你可利用這些珠仔自製首飾或珠串公仔,盡情發揮創意。
位於汝州街隔鄰的南昌街,滿街是賣織帶的店舖,只需花費十多元,便可買下精美的花邊,自行縫製「Mix and Match」,為平平無奇的衣物添上個人色彩。
深水埗區內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例如中文大學前身的新亞書院便是由錢穋教授、唐君毅教授及張丕教授等著名學者在1949年於桂林街創校。當時新亞書院的規模不但小,而且設備簡陋,大部分師生都是從內地逃亡而來,雖然生活困苦,但依然努力向上。

「計」是指民間智慧,也就是深水埗居民為了生活而想到的智計和計畫。

「色」就是表達了深水埗的特色。你可以在深水埗找到各式各樣老字號的店鋪,每一間店鋪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圖片參考:http://superhollie.mysinablog.com/resserver.php?blogId=35653&resource=1491752-westkowloon2.jpg&mode=medium



圖片參考:http://superhollie.mysinablog.com/resserver.php?blogId=35653&resource=1491754-westkowloon4.jpg&mode=medium

從空置了的單位望出去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1-24 22:11:41 補充:
更多資料可到︰
www.districtcouncils.gov.hk/ssp/chinese/welcome.htm
參考: gohk
2009-01-24 11:28 pm
深水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2001年的人口有353,550。
參考: myself.
2009-01-24 11:22 pm
深水埗是香港一個古老地區,屬香港十八區其中之一。「埗」與「埔」、「埠」相通,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深水碼頭,交通繁忙。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近海的一部分,大致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東京街作分界。深水埗過去人口非常密集,但隨着區內籠屋清拆,以及西九龍填海工程帶來大面積用地,擠逼情況已大大改善。



深水埗區歷史
據新安縣志記載,清代嘉慶年間,九龍半島的深水埗區已有深水莆(埔)、長沙灣等村落。1898年英國政府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取得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的土地後,即將界限街以北的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及九龍塘一帶歸入九龍市區,命名為「新九龍」。
當時,深水埗未有市區發展之前,已經有村落聚居,有位於深水埗北部的元洲村、東南的田寮村、西面的菴由村,以及西北的馬龍坑村。
1912年以前,政府並未熱衷發展深水埗區,主要的道路設施僅有1902年建成的大埔道,其餘的發展主要由私人發展商小規模地進行,如南昌街至桂林街一帶的填海工程。
1912年後,政府決定於深水埗大規模填海,範圍由桂林街伸展至東京街,夷平了於現今海壇街附近的西角山,於1914年完成,獲土地9.67畝。1919年,當局再開始另一階段填海,由東京街延伸至荔枝角,歷時十年才陸續完成。
工程完成後,欽州街以西一帶新填地被英國軍方接管以興建軍營,而長沙灣一帶則於1930年代發展成一工業區,1928年,美國標準石油選擇在荔枝角灣畔建儲油庫(今改建為美孚新邨)。
戰後,深水埗至長沙灣的發展更加迅速,因為隨着香港經濟起飛,工業發展急速。同時,政府亦於深水埗興建公共屋邨,如第一個徙置區石硤尾邨於1954年建成,1960年代後,蘇屋邨、長沙灣邨、白田邨、元洲街邨相繼落成,令深水埗形成現今的面貌。

旅遊

電腦商場:深水埗福華街一帶的電腦商場世界知名。最早改建成電腦商場的是黃金戲院樓上的「高登電腦中心」,主要發售與電腦有關的電子零件及蘋果II型兼容機。後來因為政府推行電腦教育,加上高登商場的名聲開始流傳,連地下賣時裝的「黃金商場」也轉型售賣電腦產品。因為兩家商場英文名字非常相近,不少外國人都以為是同一家商場。但隨着人流增加,兩家商場也開始分工:樓上主要賣電腦硬件,樓下主要賣翻版軟件及電腦傢私。到了1990年代,政府大力打擊盜版軟件,逼使賴以為生的盜版軟件商舖轉型。但商場的人流未有減少,因為社會對電腦的需求愈來愈大。黃金商場目前主要售賣電腦周邊配件及電腦書籍,高登商場則仍以售賣電腦硬件為主,福華街的黃金戲院舊址已有四家電腦商場;鄰近的西九龍中心一度有多家大型電腦連鎖店開業,但都已經關門。

鴨寮街:鴨寮街本來是專門賣二手貨品的街道,但到了1970年代卻變成了電子零件集散地,有很多價廉物美的貨品出售,例如二手電器、舊書刊、舊唱片等。到九十年代,香港有線電視開播,有不少不法商人售賣聲稱有線電視解碼器之類的電子器材。經多次打擊後,攤販轉型售賣手提電話及mp3配件。有關鴨寮街的風貌曾被無綫電視拍成劇集翻新大少。

深水埗有多座古廟,包括深水埗天后廟、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及深水埗武帝廟等。

北河街、福榮街及桂林街一帶食肆林立,當中較有特色的食品包括咖央多士、豬潤麵、牛柏葉麵、蝦籽撈麵、削搖麵及豆腐花等。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收錄日期: 2021-04-11 14:43: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4000051KK008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