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是什麼來的?壓歲錢是什麼來的?壓歲錢是什麼來的?

2009-01-24 8:28 pm
壓歲錢是什麼來的?
壓歲錢是什麼來的?
壓歲錢是什麼來的?

回答 (4)

2009-01-24 11:31 pm
✔ 最佳答案
由來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爲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爲吉。
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歷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爲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參考: baidu
2015-04-15 1:28 p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09-01-24 9:41 pm
壓 歲 錢 亦 稱 「 過 年 錢 」 , 古 代 是 用紅 線 穿 一 百 個 銅 錢 錢 , 表 示 可 以 長 命 百 歲 ; 現 在 就 只 將 硬 幣 或 紙 幣 裝 進 紅 包 中 , 數 目 必 取 偶 數 , 以 求 吉 利 。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于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的《宮詞》說:“工人早起笑歡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急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足見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昌盛。

據《資治通鑒》卷廿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志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代成為民間重要風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為“春節”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風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節上,洗兒錢風俗又和春日散錢風俗混合在一起,演變為今天所見的壓歲錢風俗。

壓歲錢的由來舊時除夕有守歲、辭歲的習俗。是夜,祭祀祖先,閤家團聚歡宴娛樂,最後辭歲時,長者上坐。受下輩禮拜,禮拜完,由長者散給小輩財物。這就是所謂的「壓歲錢」。 舊時對壓歲錢重視程度甚過今天,不但給錢,而且很講究。錢要分大錢、新錢,必須用新大紅線串穿超來,或用紅線將錢穿成鯉魚形、如意形《燕都雜詠》:「油花紙窗換,舊捨又新年,戶寫宜春字,囊分壓歲錢。」

從古代小說記載情況看,以清代壓歲錢的習俗最盛——清代宮廷,每至元旦,凡內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侍衛,均賞八寶荷包,置於胸前;富豪之家,也散金銀錠。明代也有壓歲錢的形式——《金瓶梅》第七十八回詳細為了除夕情形:除夕之日,窗梅痕日,竹爆千門萬戶,家家貼春聯,處處掛桃符,西門慶置酒於後堂,閤家團拜,西門慶與吳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銀錢賞賜。《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除夕事最詳細,而且兩次提及壓歲錢。先是除夕來到,上下內外均忙忙碌碌。府中尤氏早晨起來正收拾榮府、賈母的針錢禮物,個頭棒一茶盃壓歲錢子說:「前頭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兩八錢七分。」尤氏看了一看,只見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也有如意八寶聯春的。除夕未到,壓歲錢卻已備妥,可見壓歲錢在除夕的主要性。祭祖罷,賈母笑道:「一年家難為你們……,」俱行禮後,左右設椅,然後按長幼挨次就座受禮,男女小廝,兩府丫環,亦按差役土、中、下行、行禮畢,然後散了壓歲錢、荷包、金銀等物。

每逢除夕之夜,父母就會給子女壓歲錢。據說古時有個叫「祟」的鬼怪曾猖獗一時,到處殘害孩童。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當「祟」到處傷害孩子時,孩子們可以用父母給的壓歲錢來賄賂它,從而逢凶化吉。由於「祟」與「歲」諧音, 現代人都稱為「壓歲錢」。隨著歲月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大家當然知道世上根本沒有什麼妖魔鬼怪。雖然如此,長輩在春節給孩童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富含著祝福和鼓勵的意思。
2009-01-24 9:34 pm
古時候每年的正月都會有年獸出來害人,而專吃未婚的童男童女(一般在十二、三歲便成婚),所以父母為免子女被年獸所吃,便每年正月給子女一封壓歲錢,希望他們不要長大,直至他們成為立室為止。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01: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4000051KK005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