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d中國人係咪要自己斬柴架?

2009-01-23 7:02 am
以前d中國人係咪要自己斬柴架?隨便揀棵就斬架啦?邊到有得賣柴啊?
更新1:

咁城市人咪好慘? 單身個d咪好辛苦?又要返工又要斬柴? 咁樵夫斬完d柴唔賣既咩?

回答 (2)

2009-01-28 10:08 pm
✔ 最佳答案
其實只有近山區的農村居民才會上山斬柴自用,古代城市居民家用的柴多是買回來的。柴其實並不是便宜的東西,還可以當作工資僱人,因而工錢又有“薪水”之稱。

至於古時居民決定自己使用什麼燃料,主要是看何者方便。使用柴薪其實對週圍山林環境破壞甚大,戰國時孟子已有以下記載:

《孟子•告子上》:嘗有草木之美的牛山,由於鄰近都邑之人斧斤所至,終於成為童山濯濯。

童山濯濯,即是光禿禿如孩童頭髮的樣子。早至戰國時代已有一個山頭因旁邊城邑的柴薪需求,而破壞淨盡了。薪柴難求的時候,居民就只有向地下求,掘煤作燃料。

* * *

以下是古代各種燃料的介紹:
柴與薪
開門七件事,柴排在第一位。柴為形聲字,從木,此聲。本義是捆束的細木小柴。《禮記•月令》曰:“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柴通常泛指作燃料的木柴,即柴禾、柴草、柴火。《說文》曰:“柴,小木散材也。”有時又特指枯枝。

我們知道,在煤炭被大量開採利用之前,傳統烹飪所需的燃料主要來自於草木。也可以說,柴是人類開發利用的第一種能源材料。早期烹飪以較粗大的薪柴和木炭為主即所謂伐木為薪,隨著林木的逐漸減少,人們乃不得不多燒細柴少燒炭乃至焚草而爨。

以木為薪是平常人家的燃料,在《齊民要術》中,種植榆樹, “歲歲科簡剝治之工,指柴雇人,十束雇一人,無業之人爭來就作賣柴之利,己自無貲“,意即僱主以柴作工錢聘請工人,工人收到柴枝後,再自行轉售圖利。

據原注估計,一束三文,萬束三千貫,莢葉在外,也可賣錢。此外,種植白楊,其惡枝也作柴賣。載種柳樹,除了椽材外,百樹得柴一載,每載值錢一百文。與榆樹柴價相比,一載可以有三十三束,大約是一輛小車的載重。又據同書引陶朱《公術》,種柳千樹則足柴,歲髠二百樹,一年的用柴即夠了。根據這些資料,一年燒柴的費用是二萬文,當時物價,柞橡的屋椽,十年中椽,一根價十文,二十年中椽,一根值百文。以此類推,柴價相當昂貴。


林木也可以燒炭,漢代即有大規模的燒炭業,大批工人,深入山林,攻木燒炭,供給燒鐵業及一般家用燃料之用。《史記•外戚世家》,漢文帝竇皇后的弟弟少君, 即曾經是燒炭的工人,一同工作的有百人之多。燒炭業可說是為極辛勞之行業,過程--首先需砍伐木柴約需一個月,再將木柴放入窯中後,仍需不眠不休燒火日夜燜烤五至六星期,所以燒炭人從上山砍伐木柴至整簍木炭出爐,約需三個月時間。

但在中古時代,炭已是相當貴重的物品,竟是王公貴人饋贈的禮品。劉孝戚有《謝東宮齎炭啟》,廋吾也有《謝湘東王齎炭啟》,則一般平民未必能輕易以炭為日常燃料。


煤是中國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中國從漢代起就開始開採並使用了煤。中國地理文獻《水經注》曾經記述了西元210年曹操在鄴縣(今河南臨漳縣西)建造的冰井臺煤礦,礦井深達50米,儲存煤炭數千噸。

宋代是煤炭開採有較大發展的時期,發現了若干大煤礦,設立了專門負責採煤的機構,政府還實行了煤炭專賣制度。有位元作家描述,在首都汴梁地區,“數百萬人,盡仰煤炭,竟無一燃薪者。”

在廣大落後的農村雖然偶有燒煤炭的,但並沒有取代可再生生物燃料的主體地位,因為在森林豐富的農村,在薪柴方便的情況下,人民是不會花錢去使用相對而言難於取得的煤炭的。農村生活用煤代薪是在萬不得已才掘地取煤炭的。

* * *

平民使用的其他燃料
一般人家大約用動物乾糞及稻草麥秸為薪,例如《齊民要術》作醬法,所用燃料是“取乾牛屎,圓累,令中央空,燃之不煙,勢類好煤炭者,能多收常用作食,既無灰塵,又不失火,勝於草遠矣”。征之現在的中國生活,北方用糞乾麥皮,南方用稻草糠穀,仍在不少人的記憶的。

參考資料:

http://www.kkzw.net/Html/11/11327/2500942.shtml

http://www.ht88.com/downinfo/140159.html


2009-01-23 8:45 pm
柴要自己拾ge~~d樹枝, 跌左落地果d樹幹都係柴~~
有錢人就叫d下人去拾柴,斬柴~
窮人或者中等人家就自己去拾柴,斬柴~~
辛苦d都要~~因為冇人會賣柴~

2009-01-23 15:06:58 補充:
因為以前城市都仲未開闢得咁多~所以行2個鐘都ok~~以前d人嚟講2個鐘好閒~~
單身通常同長輩一齊住~~大家分工合作~~但係長輩早死ge話就冇計~辛苦d都要~唔通唔想繼續生存咩?!
返工都要~所以以前d人一早就要起身斬柴~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51: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2000051KK019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