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和諸侯的不同

2009-01-22 5:37 am
其實兩者有D咩唔同&同?
THX(:

回答 (4)

2009-01-22 8:53 am
✔ 最佳答案
節度使和諸侯的不同
A:你好,如下~
1). 分封諸侯目的是為了拱衛王室,而任命節度使則是為了鎮守邊疆,抵禦外來侵略。
2). 分封諸侯時將土地及居住在土地上的居民和所有財物全部封給諸侯;而節度使制度下,土地是不封給節度使的!
3). 諸侯是在封建制度下實行的;節度使制度是在中央集權下實行的!
4). 諸侯是分封諸王,一般是皇室成員;而節度使(藩鎮)則是擁兵自重的武將。
5). 諸侯享有本國內官吏任用,財政,軍權一切的權力;而節度使只負責掌軍權(唐末後除外)
參考: A.A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置的軍官。唐初,邊疆有事,出征則有大總管,無事鎮守地方,則有大都督。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而持有中央的節鉞者,稱節度使,並非正式官名。睿宗景雲二年 (西元七一一),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始有「節度使」官名。
  至玄宗時,沿邊境設有十節度使。計為:一、安西節度使,治龜茲 (新疆庫車)。二、北庭節度使,治庭州 (新疆迪化)。三、河西節度使,治涼州 (甘肅武威)。四、朔方節度使,治靈州 (寧夏靈武)。五、河東節度使,治太原 (山西太原)。六、范陽節度使,治幽州 (河北大興)。七、平盧節度使,治營州 (熱河朝陽)。八、隴右節度使,治鄯州 (青海樂都)。九、劍南節度使,治益州 (四川成都)。十、嶺南五府經略使,治廣州 (廣東番禺)。
  原先節度使不侵及民事,且不久任,不兼統。後來漸至十餘年不易,兼任數鎮,且多兼按察、安撫、度之諸使,集土地、人民、甲兵、財富大權於一身,儼然成為地方行政最高長官。及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卒釀成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雖平,唐室為招撫安史降將,和賞平亂有功的將領,輒除為節度使,於是節度使遍布域內,大者連十餘州,小者猶兼三、四州;世稱藩鎮或方鎮。他們起初常割據一方,或聯合抗命。黃巢亂後,藩鎮勢力愈強,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進而干預、左右朝廷,而唐遂亡。宋改節度使為虛銜,元廢。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後來周幽王為了取悅美人,不惜燃起烽火,各地諸侯以為周天子有兵禍而急忙起兵勤王,豈料只見幽王安然無恙,各諸侯自此便不理周室的烽火了。周室後來被犬戎入侵,欲舉烽火但卻無兵來援,著名成語即「烽火戲諸侯」就出自這個時代。
周幽王被殺,中國進入春秋時代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衞、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這一時期產生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如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學術氣息極為濃厚,湧現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百家爭鳴局面。
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剩下的大國:秦、楚、齊、燕、趙、魏、韓被稱為戰國七雄。
秦王政後來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廢棄分封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為郡、縣,由朝廷任官治理。
參考: 天之心
2009-01-22 7:19 am
相同:
兩者都是為了保衛王室而建立
可以建設自己的軍隊和任命官員

不同:
節度使是大一統時所建立,是直屬於政府
諸侯是分封的,而且可以世襲
參考: 自己
2009-01-22 6:31 am
節度使係地方長官, 受薪既

諸侯係皇帝分封既, 好似個小國王咁, 可以自己收稅, 通常係皇親國戚。
參考: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26 14:08: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1000051KK016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