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習俗(吃甚麼10樣,做甚麼10樣,和圖片!!!)

2009-01-20 11:07 pm
立春的習俗(吃甚麼10樣或以上,做甚麼10樣或以上,和圖片!!!)

回答 (1)

2009-01-21 5:29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03/xinsrc_532020503155006202411.jpg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後來,迎春活動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爲官吏之間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爲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從迎春儀式到家家戶戶吃春餅,從貼“春帖”到郊遊嬉戲“鞭打春牛”,傳統的立春民俗活動有一大串。而且不光是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爲“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等。

立春日吃春餅稱爲“咬春”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爲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裏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挂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爲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立春這一日,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爲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裏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郁的。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圖片參考:http://tbn2.google.com/images?q=tbn:a5qale5xF40J8M:http://www.agri.gov.cn/xfpd/zxdt/W020070202534013908710.jpg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1-20 21:29:54 補充: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爲“春牛”
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爲燕,稱爲“春雞”;貼羽爲蝶,稱爲“春蛾”;纏絨爲杖,稱爲“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爲“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穀等雜糧,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2009-01-20 21:31:34 補充:
立春之日的特殊禁忌
由於立春這天寄託著人們的希望,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1、在立春的時辰不可以躺著,就是說2007年2月4日的下午1點14分不可以躺著。因爲這天是陽氣開始起步、起升的時刻,應該站立或者坐著來迎接美好的時刻,有午覺習慣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爲自己討個吉祥。   2、不要做口舌之爭,這是老傳統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穢言語。和和氣氣,歡度節日。   3、立春這天建議大家去田地公園,吸收新鮮空氣,感受自然,迎來立春,爲自己的明年討個吉利。   4、傳統上認爲,立春當天天氣晴朗,則來年豐收,如果當天陰天則來年收成欠豐,諸事不吉。   5、忌諱吵架、罵人、看病、理髮、搬遷等等。

2009-01-20 21:34:07 補充:
吃春餅 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嶽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爲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爲之裝飾,置奩中。”

2009-01-20 21:34:32 補充: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
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爲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2009-01-20 21:35:14 補充:
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爲
: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2009-01-20 21:35:28 補充: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爲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
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爲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2009-01-27 00:03:18 補充:
不一樣的。立春和春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氣。

春節的習俗︰

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的意思。因此,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和灑掃庭除,都成了流行於全國各地的習俗,古今如是。

2009-01-27 00:03:36 補充:
辦年貨

辦年貨即是春節前購買及準備過年用品的活動。以前在北方,家家戶戶多於除夕夜前準備供奉桌(亦稱天地桌)上的素祭品"蜜供",預備把一堂"平安吉慶"(蘋果、橘子的諧音)及各類新鮮果品作供品。故春節將臨,人們均忙於購買神馬、香燭等敬神用品和過年各種吃食,並多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六日前置辦齊全。那情景就如現今歲晚將近時,各商店擠滿購物的人潮一樣。

2009-01-27 00:03:47 補充:
年夜飯

差不多與置辦年貨的同時,家家戶戶多忙於殺豬宰羊,準備除夕夜的"年夜飯"。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以開動,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2009-01-27 00:04:04 補充:
貼春聯、年畫

春聯即是"對聯",又叫"門對"或"對子",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起源於五代"桃符"的對子,古時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內有神荼、鬱壘二神,有驅鬼的能力,於是古時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於除夕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門神。畫像後來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並更能反映心願的對子。

2009-01-27 00:04:25 補充:
據說春聯由"桃符"的對子發展成型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因後蜀國主孟昶於公元 964 年的除夕,不滿學士辛寅遜所寫的兩句應節吉語,乃親自提筆寫下: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既工整又饒有寓意,此後題春聯的風氣就在文人學士開始流傳開來。

2009-01-27 00:04:38 補充:
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瘟辟邪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繪畫藝術,年畫起源於門神畫,與"桃符"具有同樣的歷史。
鮮紅的春聯,嶄新的年畫,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盎然春色。

2009-01-27 00:04:51 補充:
開門爆竹

燃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古代的"庭燎",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人們為了歲歲平安,子時燃放鞭炮煙花稱為"開門爆竹"。現在春節爆竹兼有吉慶和除舊布新的雙重意義,無論在通衢大邑,還是窮鄉僻壤,爆竹聲的此起彼伏,給節日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2009-01-27 00:05:03 補充:
拜年

拜年是從家裏開始的。小輩起床後必須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在接受年禮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用紅紙包著的禮金給未成年的小輩,稱為"壓歲錢";民國時期長輩多以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寓意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則喜歡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從家裏出去,人們相遇時總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禧,說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新年好"等吉祥話。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間更需登門拜年,互致祝福。

2009-01-27 00:05:18 補充:
舞龍和舞獅
新春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多的是四處閒逛,觀看街頭的百藝雜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舞龍和舞獅。據說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先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至宋時期,舞龍已經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表演活動。
舞獅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據說起源於南北朝,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春節的慶典活動。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
參考: bbs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58: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20000051KK006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