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金融海嘯」呢個名其實唔係黎自海外媒體,我地搜尋「Financial Tsunami」發現,呢個字眼只會係亞洲地區既英文媒體出現(如南華早報),基本上西方媒體唔用呢個字眼。
其實一般西方媒體稱呼呢次因為「次按風暴」引發既金融體系問題做「環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信貸危機」(Credit Crunch)。
要知道邊個發明「金融海嘯」呢個名稱,首先要了解事件發生時間:
「次按風暴」(2005~2008)
2005~2006: 美國政府鼓勵高風險借貸,銀行為爭取回報借出大量次級按揭;
2006~2007: 美國利率上升,樓價開始下跌,造成大量樓宇斷供;
2006年11月: 匯豐由於美國業務表現欠佳,成為首家向外披露「次按問題」的銀行;
2007年2月~: 匯豐為次按業務作大額撥備、此後有至少100間按揭公司倒閉或暫停業務;
2007年8月~: 美國股市由8月起由高位開始下跌,其他市場後來亦跟隨美股下跌;
2007年10月~:投資銀行相繼就次按業務作大額撥備,而花旗及美林CEO亦要請辭
「金融海嘯」(2008~現在)
2008年1月: 由於憂慮「次按問題」升級,全球各金融市場1月21日大跌;
2008年3月: 美國聯邦儲備局貸款支持摩根大通,收購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
2008年7月~: 多家投資次按相關產品金融機構錄得虧損,影響現金流需要尋求合併;
2008年9月: 多家金融機構評級被下調,引至該等機構被討債,導致流動資金緊拙;
2008年9月: 美國政府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地美及房利美;
2008年9月: AIG陷入財困,美國政府貸款解困;
2008年9月: 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
2008年9月: 雷曼兄弟因未能尋求收購者,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9月: 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被美聯儲接管後售予摩根大通;
2008年10月~:全球各金融市場大跌;
2008年10月: 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七千多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
2008年10月: Hypo Real Estate接受德國政府擔保;
2008年10月: 冰島瀕臨破產,三大銀行被接管;
2008年10月: Wachovia被Wells Fargo收購;
2008年11月: 美國政府通過挽救花旗
「次按風暴」係「金融海嘯」既前因,由於問題起初只發生在美國,「次按問題」要係2006年尾匯豐公布業績時,先開始有華文報紙用「次按問題」呢個字眼。及後問題影響漸廣,「次按風暴」名稱係2007年就普及於各大華文媒體。
而「金融海嘯」係因為「次按風暴」升級並漫延至全世界而開始,觸發點係2008年9月各大金融機構相繼陷入財困,甚至破產。所以「金融海嘯」呢個稱呼係2008年9月前係甚少見於華文媒體。
我嘗試用每日收藏過百份報刊既新聞資料庫「Wise News」搜尋「金融海嘯」出現次數既記錄,結果如下:
2005年:7結果
2006年:0結果
2007年:7結果
2008年:700,87結果
以上結果顯示「金融海嘯」呢個名稱係2008年先發揚光大,2005年既結果都與事件無關,而2007年既結果就同「次按風暴」或股市下跌相關,而且只有個別作者應用。我再嘗試細分2008年既結果,發現:
2008年1-6月:11結果
2008年7-8月:40結果
2008年9月:3,419結果
以上結果可以更加肯定「金融海嘯」係2008年9月各大金融機構相繼陷入財困時才出現,發明者係9月前既作者。其中有可能既發明者包括:
1. 前約州州長施皮策(Eliot Spitzer)
佢係08年2月15日係國會演說曾用「Financial Tsunami」字眼警告金融機構,但佢用完呢個字眼之後幾個月未有人繼續用;
2. 投資顧問公司Atlantic Advisors總裁Bennet Sedacca
佢係08年6月23日既報告寓言「Financial Tsunami」來臨;
3. 《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
佢係08年7月3日接受訪問時將美國金融危機分4階段:流動性危機(資本市場大地震)、信用違約危機(國際金融海嘯)、利率市場危機(火山噴發)、美元地位危機(冰河期)。由於宋鴻兵知明道高,而且仔細描述美國金融危機,所以華文媒體的「金融海嘯」出自宋鴻兵機會較大,但宋鴻兵是否參考之前言論則不德以知。